痛、胃炎、胃胀、胃阴不足、

【医家】徐景藩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痛、胃炎、胃胀、胃阴不足、胃脘痛、口干、口干饮水不多、脘痞、郁热、食后尤甚、神倦乏力、饮食减少、胃脘隐痛、舌质红、中气、腹满、炎症、消积、压痛、胃痛、润肺、气滞、脉细、欲饮、胀痛、焦虑、苔薄、
【内容】
曹某,女,53岁。
初诊:1989年5月16日。
主诉及病史:一年余来胃脘痞胀隐痛,食后尤甚,得嗳则舒。初起未加重视,因症状逐渐加重,乃求医服药治疗,内服多种中西药物,疗效不著。1989年4月12日行纤维内窥镜检查,诊断为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,伴肠上皮化生,胃窦大弯上皮轻度异型增生。心情甚为焦虑,因症状显著,乃来诊治。主症胃脘隐痛且胀,痛时有灼热感,口干欲饮,饮食减少,神倦乏力;大便日行一次,但干结难解。
诊查:舌质红,苔薄净,脉细。上腹中脘穴周围部位轻度压痛。肝、脾不大。
辨证:胃阴不足,郁热内生,胃中气滞不畅。
治法:养胃清热理气为主。
处方:麦门冬15g北沙参10g川石斛10g乌梅10g杭白芍15g生甘草5g石见穿15g白梅花10g炒枳壳10g佛手片10g炙鸡内金8g丹参12g木蝴蝶6g每日1剂,2次煎服。7剂。
二诊:5月23日。自诉服上方7剂后,胃脘痞胀隐痛已减轻,大便不若已往干结。惟口干、胃中灼热感未见减轻。舌苔脉象如前,治从原法。
处方:原方加杏仁10g、白花蛇舌草15g,7剂。服二诊方后,胃中灼热感亦有减轻,口干饮水不多,胃纳正常,已无明显胀痛等症。乃又续服上方,共调治三个月,诸症均不著,精神亦如健壮时。1989年9月2日,仍请原来检查的医师作胃镜复查,病理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,伴肠上皮化生,胃窦大弯未见上皮异型增生。随访至1991年9月,病情未见复发。
按语:本例属胃脘痛。早在《灵枢经?胀论》就记载“胃胀者,腹满、胃脘痛”,说明胃痛与胀的症状常可伴随出现。患者证属胃阴不足,郁热气滞。药用沙参、麦冬、石斛等甘凉养阴生津清热,并与芍药、甘草等甘酸相合,柔养缓急定痛。方中加入枳壳、佛手理气;木蝴蝶理气护膜;白梅花理气泄热;丹参行血,微苦微寒,借助行气之功;鸡内金健胃消积,对胃府之疾常可配用,增强其腐熟水谷之功能;石见穿系唇形科植物紫参的全草,苦辛、平,清胃而无苦寒之弊,且能醒胃助食,理气通降,据个人经验,配用于胃炎,不论浅表性的或萎缩性的炎症,对病损均有改善的作用。二诊方中曾加用杏仁,意在宣润肺气而利于胃气和降,加白花蛇舌草以增清热之力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