瘀、消渴、糖尿病、气阴两虚

【医家】南征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瘀、消渴、糖尿病、气阴两虚、虚、脉沉细无力、阴损及阳、腰膝酸软、形体肥胖、手足心热、阴虚津亏、舌质红绛、疲乏无力、脉弦细数、舌质淡红、阴虚燥热、苔微黄、苔薄白、口渴、乏力、脾虚、多饮、气虚、润肺、舌脉、动血、肾虚、消瘦、肾亏、湿、
【内容】
成某,男,53岁。
初诊:1999年2月10日。
主诉及病史:患者形体肥胖,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、多食、多尿、消瘦等症,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,服西药效果不显,遂来门诊就医。
诊查:现症:上述症状加重,伴有疲乏无力,腰膝酸软,手足心热,化验:血糖(空腹)12.4mmol/L,尿糖(+++),果糖胺3.Ommol/L,舌质红绛,苔微黄,脉弦细数。
辨证:气阴两虚兼瘀证。
治法:益气养阴,化瘀。
处方:人参5g生地15g玉竹15g枸杞子30g丹参15g榛花10g黄连10g甘草5g 6剂,水煎服,1日1剂,早、午、晚饭后及睡前1小时,分4次口服。
6天后二诊:乏力、口渴等症状明显减轻,嘱患控制饮食,适当运动,继续服用中药2周。
三诊:查血糖8.3mmol/L,尿糖(+),果糖胺2.8mmol/L,诸症均有好转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无力,处方中加黄芪20g,地骨皮20g,10剂,水煎服。前后共服药30余剂,症状体征消失,查尿糖阴性、血糖(空)6.8mmol/L,果糖胺2.6mmol/L,舌脉正常,嘱其服六味地黄丸巩固1个月,随访至今,未再复发。
按语:消渴之疾《临证指南医案?三消》按语中说:“三消一症,虽有上中下之分,其实不越阴亏阳亢,津涸热淫而已”。在跟随导师临床中发现,本病初期常以阴虚燥热为主,日久则阴损及阳而见气阴两虚、脾肾亏乏。脾虚运化功能失调,肾虚气化不利,水液代谢障碍,停而为湿,气虚无力推动血液;阴虚津亏,血液运行不畅亦成瘀使疾病更加复杂,病程缠绵难愈,此时一味滋补,势必会犯虚虚实实之疾弊。因此,对于消渴病的治疗,南征教授常谓“消渴之疾,治一则偏,阴阳兼调而全”。方中以生地、人参滋阴益气、生津止渴为君药,以玉竹、枸杞子为臣补肾润肺,清热止渴;丹参、榛花、黄连为佐药既可辅助清热,又可活血化瘀行滞,制约参、杞等补益药呆滞之性;甘草为使药,可加强益气止渴之力,又起调和作用。诸药合用,使滋而不腻、补而不滞、清而不寒、活血化瘀而不伤正,动静结合,标本兼治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糖尿病患者有血液高凝倾向,而血液的这种高凝状态又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各种血管病的病理基础,在临床中发现在应用益气养阴、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后,不但血糖下降、血液流变学、血脂等往往也有不同程度好转,其具体机理不很明了,但确实为治疗消渴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