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、湿热、寒热往来、高热、

【医家】刘弼臣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湿、湿热、寒热往来、高热、定时、恶心、胀满、痛、淋、虚、倦怠乏力、精神倦怠、汗出不畅、神疲纳呆、面色萎黄、食欲不振、舌苔白腻、发热恶寒、小便微黄、胸脘痞闷、恶心呕吐、湿热蕴蒸、上腹痛、大便溏、误补、憎寒、恶寒、恶热、压痛、伤寒、腹胀、头晕、汗出、神疲、身热、倦怠、下午、燥、
【内容】
尹某,女,10岁。
初诊:1981年5月21日。
主诉及病史:证经3个月。初起发热恶寒,伴有恶心呕吐,继则寒热往来,热前恶寒,待体温上升至39℃后,即转为恶热,数小时后,汗出则体温自行下降,神疲倦怠,上腹部隐痛。曾在
某医院检查:白细胞15800/mmˉ3,中性80%,淋巴20%,转氨酶150单位,诊为胆道感染。经用红霉素静注,口服新诺明,维生素B_1维生素C等,症状未见好转,遂来我院求治。
诊查:现症寒热往来,热有定时(下午体温多可高达39.5℃),汗出不畅,面色萎黄无华,精神倦怠,食欲不振,强纳则泛恶,腹部胀满,右上腹微痛,大便正常,小便微黄,睡眠不好。舌苔水黄而腻,舌微赤,脉象濡滑。检查:右上腹有压痛,白细胞10800/mmˉ3,中性70%,淋巴28%,单核2%,胸透正常,肝功能正常,血沉20mm/1h。
辨证:证属湿热蕴蒸,气机不畅。
治法:治当芳香宣化,清利湿热,宗蒿芩清胆汤加减。
处方:青蒿10g黄芩10g鲜藿香10g鲜佩兰10g陈皮5g竹茹10g马尾连6g半夏5g碧玉散10g(包)赤苓10g枳壳5g3剂,每日1剂,水煎分3次服。
二诊:药后遍体微汗,身热微退,腹部胀满已减,右上腹痛消失,惟略有恶心,食思不振。舌苔微腻,脉象濡滑。证属湿热阻滞中焦,治拟和中化湿,以肃余邪。
处方:青蒿10g黄芩10g马尾连5g藿香10g竹茹10g陈皮5g半夏5g六一散10g(包)香稻芽10g姜皮1g3剂,每日1剂,水煎分3次服。
按语:湿热之邪犯人,初起大多困阻肌表,病在上焦。若湿热困中,邪归太阴,脾胃受病,则气机升降失调,症见胸脘痞闷、大便溏滞不爽,甚至高热憎寒,倦怠乏力、四肢沉重,面色光亮而淡,头晕且胀,舌苔白腻,脉象濡软,往往病程较长,病情相对稳定。叶天士云:“伤寒多有变证,温热虽久,在一经不移”,实即指此而言。本例证经3个月,烧有定时,仍见寒热往来,伴以腹胀恶心、神疲纳呆、舌苔水黄、脉象濡滑,显属湿遏热伏。其治疗关键,主要在于化湿,湿开则热去。此时虽有热邪,亦不可过用寒凉,以免凝滞,诚如章虚谷云:“湿盛而脾不健运,浊壅不行,自觉闷极。虽有热邪,其内湿盛,而舌苔不燥,当先开泄其湿,而后清热,不可投寒凉,以闭其湿也”。故用青蒿、黄芩、马尾连清泄湿热,鲜藿香、鲜佩兰芳香宣湿,陈皮、半夏、枳壳、竹茹消痞降逆,赤苓、碧玉散清利湿热,从而收到化湿和中、高热解除之效。此外,高热时间虽长,但正气耗伤并不显著,主要原因是湿邪缠绵所致,临床时切勿误为虚证,纯用补法,以犯“误补益疾”之戒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