郁、肠鸣、臌胀、湿、瘀、结

【医家】张锡君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郁、肠鸣、臌胀、湿、瘀、结肠、便溏、腹胀、肝脾不和、面色萎黄、腹壁青筋、烦躁不安、体重增加、形体消瘦、结肠炎、舌质红、肺炎、腹软、腹泻、发热、发绀、感冒、口唇、胀满、呕吐、气臌、气滞、水臌、苔薄、血臌、夜哭、夜啼、积、痉、
【内容】
黄某,男,1个月。
初诊:1981年7月21日。
主诉及病史:患儿系剖腹产,生后第2天发热,第13天发现脐部有化脓性分泌物,20天后即开始腹部胀满,绷急如鼓,进行性加重。便溏日3~4次,日夜哭啼不安。曾在某医院治疗效果不显,特请张师诊治。
诊查:诊见面色萎黄,形体消瘦,腹部膨隆,腹壁青筋显露,叩诊鼓音,听诊肠鸣音减退。舌质红,苔薄,指纹浮紫。
辨证:气血郁滞。为臌胀。
治法:疏肝化瘀导滞。予四逆散加味。
处方:柴胡2g枳实2g赤芍3g甘草1g丹参3g山楂3g制大黄(后下)3g 2剂
另:开胸顺气丸1瓶,每次15丸,日服3次,开水化服。
二诊:7月23日。药后腹胀、打呃减轻,仍夜啼烦躁不安。口唇发绀,肠鸣音活跃(24次/分)。一诊方去丹参、山楂、制大黄,加沉香粉(分冲)1g,香附、郁金、陈皮各3g,炒谷芽9g。4剂。
三诊:7月27日。腹胀大减,哺乳可,精神好,无惊哭,夜能安睡,腹部膨隆消失,肠鸣音减弱。一诊方去大黄,加大腹皮、谷芽各5g,白芍、九香虫(炒研冲)各3g。6剂。
四诊:8月6日。腹部臌胀消失,腹软。一诊方赤芍改为白芍,去大黄,加莪术、大腹皮、僵蚕、九香虫(炒研冲)、炒谷芽各5g。6剂。大黄?虫丸3瓶,每次6丸,日服3次,开水化服。
五诊:8月13日。饮食睡眠尚可,便溏。服三诊方药去丹参、山楂、甘草。7剂。
另:化癥回生片2支,每次半支,早晚各服1次;木香槟榔丸2瓶,每次服10丸,日3次,开水化服。
六诊:8月20日。吮乳及精神均好,体重增加lkg。一诊方去丹参、山楂,加大腹皮、莪术、九香虫(炒研冲)各5g。7剂。8月31日至10月4日共4诊,都因患儿感冒夹湿腹泻而予解表除湿、导滞和中法,用楂曲平胃散加减进行治疗。1981年10月7日作钡剂灌肠摄片复查,×片见:除直肠尚有1cm狭窄区外,原扩张之肠管有明显缩小,痉挛段缓解,22小时后透视,钡剂全部排空。
按语:西医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症,目前尚无特效疗法,手术失败及死亡率较高;其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目前也尚不十分清楚。张老根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体会,认为本病属于“臌胀”范畴,主要由于肝脾肾三脏受病,气血水郁积于腹内,至腹部胀大而成。前人有气臌、血臌、水臌之分,多由肝脾不和、气滞湿郁、升降失司、瘀浊充塞所致。治则主要是疏肝理气、化瘀导滞,采用四逆散,配合丸散膏丹及虫药、草药,取得近期疗效。新生儿及幼婴巨结肠者,由于抵抗力低弱,容易发生感染和呕吐窒息、吸入性肺炎和小肠结肠炎等极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,并由此导致死亡。张老认为可先试行中医药治疗,比姑息等待为好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