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经、舌红苔薄、脉细、头晕
【医家】何嘉琳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月经、舌红苔薄、脉细、头晕乏力、崩漏、腰酸、带下、下血、崩中漏下、经期延长、面色少华、脾肾两虚、脾虚气弱、气阴两伤、子宫出血、血色鲜红、腰膝酸软、气阴两亏、腹隐痛、大便溏、暴崩、肾虚、头晕、脉虚、虚损、血块、咽干、
【内容】
李某,女,20岁,未婚。
初诊:2002年6月7日。
主诉及病史:13岁月经初潮,周期紊乱,先后不定,经期延长,性激素检测提示“青春期无排卵功血”。末次月经2002年5月31日,量多如崩,血色鲜红,夹大血块。
诊查:刻诊正值经期第8天,经量尚多,色鲜红,伴头晕乏力,面色欠华,右下腹隐痛,大便溏烂。查血红蛋白80g/L。脉细,舌红苔薄。
辨证:脾虚气弱,冲任失固。
治法:先拟益气健脾固冲。
处方:生黄芪15g党参15g升麻炭6g白术10g龟板10g生地炭12g茜草炭6g鹿衔草30g血见愁15g马齿苋20g制军炭6g生甘草5g地锦草15g白芍15g附子炭5g阿胶珠12g 4剂
二诊:2002年6月11日。服药后血止,仍感头晕,面色少华,腰酸。去血过多,气阴两亏,脉细,舌红苔薄。拟益气养阴,滋肾调冲。
处方:生黄芪15g太子参15g五味子5g龟板10g鹿角霜15g白芍10g丹皮10g生地10g桑寄生15g杞子12g菟丝子30g甘草5g 7剂
三诊:2002年6月18日。经间期,带下量少,头晕乏力好转,腰酸减轻,面色转华,脉细,舌红苔薄。再拟前方出入。
处方:生黄芪15g太子参15g龟板10g生地10g赤白芍各10g鹿角霜15g丹皮10g红藤30g败酱草30g蚤休10g地锦草15g马齿苋20g 7剂
四诊:2002年6月26日。月经将届,带下量中色白,腰膝酸软,咽干,脉细,舌红苔薄。拟滋肾养阴。
处方:菟丝子30g仙灵脾15g杞子15g龟板10g覆盆子15g生地12g金樱子15g鹿角霜15g旱莲草12g五味子5g 7剂
五诊:2002年7月6日。末次月经6月28日,期准量中,7天净,脉细,舌红苔薄。再拟健脾肾固冲任。
处方:炙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鹿角霜15g龟板10g金樱子15g覆盆子12g菟丝子30g黄柏6g芡实15g当归10g白芍10g川断15g乌贼骨15g椿根皮10g甘草5g 10剂之后上药调治及随访3个月月经周期正常,经量中等,基础体温双相,复查血红蛋白上升至120g/L。
按语:青春期功血属于中医“崩漏”范畴,《诸病源候论》中立有“崩中漏下候”,指出:“冲任之脉虚损,不能约制其经血,故血非时而下。”古代及近代许多医家对崩漏的诊治大多推崇三部法,即塞流、澄源、复旧。但何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这三部法虽有其一定的临床意义,但亦不能墨守成规。认为在塞流的同时应结合澄源,分清病因则更能提高疗效。何师说:功血虽然只是子宫出血,但与全身脏腑、气血、经络皆有密切联系。青春期少女功血大都责之于脾肾两脏及冲任两脉的虚损;脾肾两虚,冲任损伤,统摄无权,封藏失司,则见暴崩下血。该病人诊治时下血仍多而血红蛋白已掉至80g/L,故急拟益气健脾固冲为主:药用党参、黄芪、白术等益气健脾,生地炭、升麻炭、茜草炭、地锦草、附子炭、鹿街草、血见愁、马齿苋等大剂止血固冲。二诊时血止而呈肾虚气阴两伤之征候,故予滋肾益气养阴,药用鹿角霜、太子参、菟丝子、桑寄生、枸杞子、五味子等;之后数诊虽药物有所出入,但宗旨则一,不离健脾肾固冲任之意。如此调理3个月,月经恢复正常,而血红蛋白素亦上升至正常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