瘀、压痛、腹水、刺痛、气机
【医家】
【出处】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
【关键词】瘀、压痛、腹水、刺痛、气机阻滞、湿热蕴结、湿热壅结、脉沉、水肿、积、痛、湿、咳嗽有痰、面色黧黑、全身不适、小便不利、舌质紫暗、舌质绛、腹膨胀、肝脓疡、久病、潮热、出脓、浮肿、血瘀、腹痛、气虚、胸水、咳嗽、吐痰、头晕、肠鸣、湿热、质硬、高烧、郁、
【内容】
湿热蕴结,三焦阻滞(细菌性肝脓疡)
某工人,男,28岁,突发高烧,体温39℃,全身不适,且有头晕等症,右上腹部略紧时并有压痛,肝脾未能触及,无腹水征象,曾给抗菌素及奎宁内服,体温渐下降,但一般情况并不好转。自5月1日起腹部开始膨胀,至4日更加严重,出气略形费力,8日入院,当日发生剧烈腹痛一次,持续10余小时,同时曾作肝穿刺,抽出脓汁,涂片检查为革兰氏阳性球菌。皮肤及巩膜无明显黄染。心脏不扩大,心音正常无杂音。肺门可闻及支气管音,呼吸音增强。双足及小腿后面有凹陷性水肿,全腹膨胀呈蛙式腹,呼吸运动减弱,无静脉怒张,压痛不明显,肝左叶在剑突下2厘米,质软,轻度压痛,放腹水后在右肋下锁骨中线上可触到4.5厘米,肝脏质硬,不平滑,压痛不著,脾脏未扪及,肝之上界在右锁骨中线旁4肋间。腹部有移动性浊音,肠鸣音正常,腹围90厘米。
入院后经用西药治疗,效果不显。乃以支持肝脏疗法,肌注青霉素160万单位,以后改金霉素,每日1克,共服20天。5月16日患者呼吸困难,咳嗽有痰,透视见右侧胸腔积液,心脏向右移位,作胸腔穿刺七次,共抽出黄色胸水6280毫升。放腹水一次,共1900毫升,为血性样液体(血细胞未计数),经过两天后迅速涨起,故未再抽。静脉注入少量血浆或血,每次100~200毫升,共计6次,经上述治疗后,患者一般情况尚好,胸腔积液减少,但腹部依然膨胀,腹围80厘米。下肢、阴囊浮肿不退。体温持续在37.5~39℃之间,白血球界于12000~27000/mm3。不能起床活动,食纳极差。于6月2日停服金霉素,改用中药治疗。
患者除具备上述症状外,诊见潮热不退,面色黧黑,舌质绛有白苔,声滞音迟,小便不利,脉沉濡而数。脉证合参,乃三焦气机阻滞,湿热壅结,气不宣通,湿壅络瘀,水道受阻所致。治宜宣畅气机,疏通水道。仿吴鞠通氏宣清导浊汤之意,处方如下:苡仁18克淡竹叶18克原蚕砂12克大腹皮12克鸡内金12克茯苓皮18克汉防己18克白通草6克光杏仁9克西滑石12克
上为一日量,水煎温服。上方连服七剂,腹水及下肢水肿已消退很多,脓象弦而有力,体温37.5℃,呈逐渐下降。乃于原方加入少量的黑丑、木香、车前子为汤继服,连进三剂,小便通利,尿量逐日增多,惟右侧胸胁隐隐作痛,咳嗽吐痰,乃于原方中加桑白皮、台党参,去黑丑、木香,继续服用。7月30日检查,患者腹围70公分,腹部轻度膨胀,按之颇软,肝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厘米,质软平滑,惟有阵发性刺痛,深呼吸时尤甚,脉象弦细,舌质紫暗,体温正常。据此断为血瘀络阻,气不宣通,予消瘀化滞,用消瘀汤化裁为治,药用:西党参9克鳖甲12克牡蛎12克鸡内金9克茯苓12克青皮9克赤芍12克枳壳9克三棱4.5克莪术4.5克水煎温服
以上处方,日服一剂,服至5剂,胁下刺痛消失,至8月16日肝功能检查,麝浊5单位,脑絮(一),腹围65厘米,病遂痊愈。
讨论:此症,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三焦气机阻滞,湿热壅结,气不宣通,水道受阻所致。《内经》云: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。”因此取杏仁、竹叶,清淡苦辛开降以宣肺畅气于上,茯苓、通草、大腹皮、鸡内金利脾导滞于中,薏苡、滑石淡渗利湿于下,蚕砂化浊清气以蠲郁结之邪,故服后即见小便通利,尿量增多。至于以右胁下刺痛,乃久病气虚不能运化,肝络留瘀,血气不通,不通则痛之故,所以最后用消瘀通络,益气平肝之剂,以收全功。
(《中医杂志》1964:4)
按:病者脉沉濡而数,脉证合参,诊为湿热蕴结,三焦阻滞,予宣清导浊汤,清利湿热,宣畅气机而病渐有起色。经云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千”,任何疾病的痊愈,都必得自身正气之恢复,正气不复邪亦难驱。扶正即以祛邪,宣畅气机,正是助正气之畅达以行其职。惜近有的医者,单纯追求抗病毒、抑菌的药物,以西医的理论指导用中药,置中医理论体系于不顾,即侥幸而中,亦难全面提高疗效。此案依中医理论辨证施治,虽未抗菌,而脓疡得愈,学者当于此有所领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