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疸、寒湿、阴黄、湿、虚、

【医家】刘渡舟
【出处】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
【关键词】黄疸、寒湿、阴黄、湿、虚、湿热、苔白、阳黄、肝炎、郁、湿热伤阴、小便不利、寒湿内阻、寒热挟杂、舌质淡、肝硬化、脉沉迟、大便溏、短气、舌淡、汗出、便溏、伤阳、神疲、无汗、虚肿、热利、疸、
【内容】
姜某某 男,26岁。
久居山洼之地,又值春雨连绵,雨渍衣湿,劳而汗出,内外交杂,遂成黄疸。前医用清热利湿退黄之剂,经治月余,毫无功效,几欲不支。就诊时,黄疸指数85单位,转氨酶高达500单位。察其全身色黄而暗,面色晦滞如垢。问其二便,大便溏,日行二三次,小便甚少。全身虚浮似肿,神疲短气,无汗而身凉。视舌质淡,苔白而腻,诊脉沉迟。脉证合参,辨为寒湿阴黄之证。治宜温阳化湿退黄。疏方:
茵陈30克 茯苓15克 泽泻10克 白术15克 桂枝10克 猪苓10克 附子10克 干姜6克
初服日进两剂,三天后诸症好转。继则日服一剂,三周痊愈。化验检查:各项指标均为正常。
按:本案辨证属于“阴黄”范畴。阴黄之因,或外受寒湿之伤,或食生冷伤脾,或医者过用寒凉之药损伤脾胃。寒湿阻于中焦,肝胆气机疏泄不利,胆汁外溢而发生黄疸。寒湿为阴邪,故黄疸之色晦暗。又见便溏、虚肿、小便不利,舌淡、苔白,脉来沉迟等症。一派寒湿之象,故辨为阴黄。治当健脾利湿,退黄消疸。方以茵陈蒿为主药,本品无论阳黄、阴黄, 皆可施用。用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利小便,所谓“治湿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”加附子、干姜以 温脾肾之阳气,阳气一复,则寒湿之邪自散。临床上,刘老常用本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、 黄疸性肝炎、肝硬化之属于寒湿内阻者,服之即效,颇称得心应手。
上述是刘老治疗黄疸病部分经验举例。本病病情复杂,变化多端,因此,临床辨治时 刘老强调以下几点。(1)辨虚实缓急:邪盛以祛邪为主,其祛邪之法,当因势利导,或从二便 利之,或以肌表汗之;正虚以扶正为主,湿热伤阴者,滋阴以清湿热;寒湿伤阳者,温阳以利 水湿。 (2)辨先后终始:初期邪盛正不虚者,祛邪即所以扶正;中期邪正交争,祛邪兼以扶 正;后期正不胜邪者,则扶正以祛邪。 (3)注意疏肝解郁:黄疸无论其属阴,属阳,总由肝气?疏泄不利,胆汁外溢使然,故无论何型黄疸,均应疏肝助枢为要。(4)谨察病机,预防转化:湿热之邪郁遏日久,或过用寒凉之药,可使阳黄转成阴黄,而出现肝脏坏死之局面。对寒热挟杂,虚实混淆,阴阳错综之证,要随机应变,具有一分为二的思想。(《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》)

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