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、附骨疽、食少、虚、烦躁

【医家】薛立斋
【出处】续名医类案
【关键词】痛、附骨疽、食少、虚、烦躁、脚气、气虚、疽、痿、口舌生疮、肢体倦怠、皮肤瘙痒、脾气不足、气血不足、不思饮食、右关脉浮、恶寒发热、饮食少进、四肢痿、脉洪大、腿肿痛、脉洪数、腹痛、寒热、风疾、股肿、发热、疮疡、恶寒、口干、脉弱、疮毒、湿痰、血虚、痿弱、头痛、脉缓、衰老、口开、脓稠、脉数、脉涩、脉紧、劳伤、痰、躄、聚、喘、瘀、湿、
【内容】
地官孟卿环跳穴患疽,内服外敷皆败毒寒剂。因痛极刺之,脓瘀大泻,疮口开张,其色紫黯,右关脉浮大。此胃气复伤不能荣于患处也。以豆豉饼、六君子汤加藿香、砂仁、炮姜数剂,由是胃气醒而饮食进,患处暖而肌肉渐生。再以十全大补汤而愈。
大尹都承庆患附骨疽,内痛如锥,外色不变,势不可消。喜其未用寒剂,止因痛伤胃气而不思饮食。用六君子汤治之,饮食少进;更以十全大补二十余剂而脓成。针去,仍以大补汤倍用苍、芪、归、术,加麦冬、五味、远志、贝母,数服脓渐止而疮亦愈。
一儒者左腿微肿,肉色如故,饮食少思。此真气虚而湿邪内袭?也。盖诸气皆秉于胃,法当助胃壮气。遂用六君加藿香、木香、当归数剂,饮食渐进。更以十全大补,元气复而愈。
一儒者两腿肿痛,肉色不变,恶寒发热,饮食少思,肢体倦怠,脾气不足,湿痰下注也。以补中益气加半夏、茯苓、白芍,二剂寒热退而痛消。又十余剂,脾胃壮而形体健。
一男子因负重,饮食失节,胸间作痛,误认为疮毒。服大黄等药,右腿股肿,肉色如故,头痛恶寒,喘渴发热,脉洪大而无力。此劳伤元气,药损胃气而然耳。补中益气汤四剂,又用十全大补汤数剂,喜其年少而愈。
一妇人患附骨疽,久而不敛,至腿细短软,脉来迟缓。以十全大补汤加牛膝、杜仲及附子饼炙之,两月余而愈。丸脓溃之后,脉涩迟缓者,易愈。以其有胃气故也。脉来细而沉,时直者,里虚欲变症也。若烦痛,尚未痊也。洪实粗散者,难疗,以其正气虚而邪气实也。
一妇人环跳穴作痛,肉色不变,脉紧数。此附骨疽也,脓未成。用内托黄芪,酒煎汤,加青皮、龙胆草、山栀,数剂而消。
一妇人患附骨疽久不愈,脓水不绝,皮肤瘙痒,四肢痿软。以为虚,欲补之。彼惑为风疾,遂服祛风药,竟致不起。陈无择云:人身有皮毛、血脉、筋膜、肌肉、骨髓以成其形;内则有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以主之。若随情妄用喜怒劳佚,致内藏精血虚耗,使皮、血、筋骨、肉痿弱,无力以运动,故致痿躄,状与柔风、脚气相类。柔风、脚气皆外所因,痿则内藏不足所致也。
山西曹主簿年逾四十,夏间患附骨疽,服托里药而愈。至秋饮食少思,痰气壅盛,口舌生疮。用八味丸治之而愈。
一老人腿患附骨疽,肿硬大,按方痛,口干脉弱,肿聚不溃,饮食少思。谓:肿下而坚者,发于筋骨;皮色不变者,发于骨髓。遂以参、芪等药托之,三十余剂,脓虽熟不穿。谓药力难达,必须针刺。不听。至旬日方刺之,涌出清脓五、六碗许。然衰老之人,气血不足,养毒又久,竟不治。大抵疮疽旬日不退,宜托之;有脓刺之;有腐肉?取之;虚则补之,此十全之功也。
王上舍患附骨疽,畏针不开,臂膝通溃,脉数发渴,烦躁时嗽,饮食少思。齐氏曰:疮疡烦躁时嗽,腹痛渴甚或泻利无度,此恶症也。脓出之后,若脉洪数,难治;微涩迟缓,易治。遂刺之,脓出四、五碗许。即服大剂参、术、归、术,翌日脉稍敛;更以八珍汤加五味、麦冬、肉桂、白敛三十余剂,脉缓脓稠,三月而愈。

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