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肢浮肿、腹水、腹胀、肝区

【医家】孙桂芝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下肢浮肿、腹水、腹胀、肝区疼痛、纳差、热利、郁、湿、饮食不节、面色晦暗、舌质红绛、苔黄腻、消积、肝癌、虚损、聚、口干不欲饮、肝硬化腹水、巩膜黄染、肝胆湿热、喜按喜温、癥瘕积聚、小腹冷痛、小便短赤、水湿内停、上热下寒、舌红绛、小便黄、水中、结节、积聚、失眠、肝积、质硬、浮肿、苔褐、癌、瘀、
【内容】
肖某,男,49岁,北京市人。
初诊:1972年3月6日。
主诉及病史:两个月前在外院诊断肝癌,并发腹水,辗转多个大医院,无特殊治疗,遂找中
医。自诉:腹胀,肝区疼痛,纳差,小便少而黄,大便坠而溏,有排便不尽感。
诊查:搀扶到门诊,面色晦暗,腹隆如蛛,下肢浮肿,腹水征阳性,肝肋下触及,质硬表面结节状,剑下7cm。巩膜轻度黄染,下肢凹陷性浮肿,口干不欲饮,苔黄腻,舌质红绛,脉象弦数重取无力。
辨证:肝胆湿热,水湿内停。
治法:清热利湿,疏肝健脾,消积散聚。
处方:茵陈蒿汤合五苓散加味。茵陈30g炒山栀15g猪苓30g茯苓15g泽泻15g杏仁10g车前子15g(包煎)龙葵15g桃仁10g赤芍10g郁金10g广木香10g半边莲15g延胡索10g甘草6g1日1剂,水煎分两次服.连服7剂。
二诊:5月13日。服药后,腹胀减轻,小便增多,大便好转,下肢浮肿减轻,但仍有腹胀,纳差。脉象弦细稍数,苔黄腻,舌质红绛。原方加枳壳10g、川朴10g、蝼蛄1对、商陆10g,继进7剂。小便由赤转黄,量明显增多,腹胀明显好转,有饥饿感,食量增加,精神好转。
三诊:5月23日。已能自己走进诊室。但仍为面色晦暗,腹水中等量,小便黄,大便每日2~3次。中药汤剂:党参12g白术10g土茯苓30g川朴10g枳壳10g薏仁30g八月札12g水红花子10g猪苓30g车前子15g(包煎)半边莲15g虎杖15g藤梨根15g一日1剂,给予鳖甲煎丸1丸,一日2次,加强软坚散结,活血祛瘀之功。治疗1个月后,病情大有好转,腹水明显减少,但肝区疼痛明显,小腹冷痛,喜按喜温,下肢怕寒,舌红绛,苔褐黄,出现上热下寒症状。按原方继服加肉桂6g,合龟龄散每次2g,一日2次,同时给予加味西黄散,每次2粒胶囊,每日3次,饭后服。病情稳定,食量增加,体质大有好转,下肢浮肿消退,能自行活动。
四诊:1973年4月18日。因服药后病情稳定,食量增加,体质大有好转,下肢浮肿消退,能自行活动。去西医医院复查,曾被否定原诊断。认为是肝硬化腹水,患者自行停药2个月,既往症状再次出现,腹水增加,巩膜黄染,小便短赤,大便发黑,一日2~3次,肝区疼痛,失眠,纳差。再次来我科诊治,经中药平肝饮:太子参15g白术10g土茯苓30g陈皮10g广木香10g郁金10g柴胡10g茵陈30g猪苓30g赤小豆30g八月札15g凌霄花12g生山楂12g白花蛇舌草30g,一日1剂,给予克癥坚丸(本院自拟方) 1丸,一日2次,合龟龄散2g,一日2次,症状逐渐好转,患者带癌已存活18年。
按语:《诸病源候论》指出:“癥瘕积聚,病因为寒温不调,饮食不节,阴阳不和,脏腑虚损,并受风邪留滞不去而成也”。由此可知肝积之成,可因寒温不调,饮食不节,阴阳不和,脏腑虚损。肝癌已成,肝失疏泄条达之功,又使脾胃运化失职,水液失调而积聚,久之生热。故茵陈、炒山栀、半边莲、猪苓、茯苓、泽泻清热利湿,桃仁、赤芍、郁金、延胡索、广木香、甘草疏肝理气健脾,共奏清热利湿、疏肝健脾、消积散聚之功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