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便溏泻、中气、心烦、脉沉

【医家】陈亦人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大便溏泻、中气、心烦、脉沉细无力、形体消瘦、小便不通、口干心烦、口干舌燥、大便溏薄、胸满、无苔、伤寒、嘈杂、
【内容】
朱某,男,64岁。
初诊:1982年11月5日。
主诉及病史:1年前行胃次全切除术,术后大便溏泻,小便不通(曾导尿6次)。经中西医多法治疗,小便渐趋正常,但大便溏泻未愈,并经常感到口干舌燥。曾进清热滋阴药,大便溏泻益甚;改用温阳健脾药,口干心烦更著;又投苦寒降泻药,反增胃中嘈杂不舒。刻下胸满心烦,大便溏薄。
诊查:形体消瘦,舌如猪肝色,无苔,脉沉细无力。
辨证:三阴俱伤,滋清不受,固摄无权。
治法:健脾益阴。
处方:太子参12g淮山药15g炒扁豆10g炒苡仁10g北沙参12g乌梅肉6g芡实10g甘草3g 5剂另用猪肤100g,熬汤,加入米粉200g、白蜜100g,搅和。每次服2汤匙,日3服。
二诊:11月12日。药后大便成形,心烦未已,寐差,苔脉同前。原方加百合15g,5剂。
三诊:11月19日。大便已转正常,舌上布苔,乃中气建立、气阴来复之象,惟小便较多。原法参固肾摄纳,加金樱子10g、覆盆子10g。服药5剂,病情稳定,溏泻未作,余症也随之消失,遂停药。
按语:术后脾胃失健,固摄无权,诸药不受,三阴俱损,舌质舌苔更能反映病情深痼。脾胃为后天之本,当求之于中气,以太子参、山药、扁豆、苡仁、芡实健脾厚肠,沙参、乌梅益阴,甘草养胃。诸药虽有补益之功,却无滋腻之弊,使脾胃能够承受药力。又以猪肤、米粉、白蜜合服,以健脾育阴,系《伤寒论》猪肤汤治疗适应证的扩大运用。药后得效,守法继进,中气复苏。又于原方中加入固摄之品,诸症消失,溏泻未作,经年宿疾,得获痊愈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