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、结石、恶心、舌苔白黄、

【医家】魏稼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痛、结石、恶心、舌苔白黄、气机郁滞、胆囊结石、少气懒言、湿热蕴结、胸闷不舒、虚实夹杂、脉沉弦、舌质淡、腹胀痛、压痛、健忘、惊悸、气虚、纳少、食少、头昏、胀闷、失眠、倦怠、虚、
【内容】
邹某,女,46岁,干部。
初诊:1990年4月30日。
主诉及病史:5年前因右上腹突发剧痛而入某医院作B超检查,发现绿豆大胆囊结石3枚,经消炎镇痛处理后,2日痛止。但每隔数日痛又反复发作,进油腻食品则诱发加剧。
诊查:平时腹部胀闷,食少,少气懒言倦怠,大便常结,2~3日一次。伴有惊悸、失眠、头昏、健忘等症。服中药半年,未见明显好转,复经胆囊造影2次摄片复查,显示结石未进入胆管。乃前来求针,患者素体较丰,称脘部右侧隐痛,牵引两胁,胸闷不舒,恶心,纳少,舌苔白黄相兼而厚腻,舌质淡,脉沉弦而滑。
辨证:胆胃失调,气机郁滞,湿热蕴结。
治法:调理肝胆脾胃,行气止痛,清热降浊。
处方:取阳陵泉,阴陵泉,肝、胆、脾、胃俞,期门,支沟,加上有明显压痛的胸椎下方棘突旁0.5寸处夹脊穴,先用一般毫针施“凤凰展翅”法,使有较强针感,留针约30分钟。
二诊:治1周后,上腹胀痛稍减,余症如前;复针4次,疗效仍不明显,乃加“飞针”调气法,反复捻转提插,随时调整针刺角度与深度,使夹脊感传向下或向前沿肋放射。由于针法较重,针感较强,患者颇难忍受,且症情仍未见减轻,反有加重趋势。次日复诊,细思患者乃虚实夹杂之症,气虚较为明显,单纯用泻未必适宜,乃于背部穴改用“饿马摇铃”补法。治3日后,患者称腹部甚感舒适,诸症好转,继针1周后,疼痛大减,进食增加,精神转佳,不恶心、大便正常。再针1周,诸症悉除。经B超复查,胆囊仅剩一枚结石,守上法治10次,患者因外出停诊,乃于耳穴胆、肝、交感、神门等穴用王不留行子贴压,嘱平时用指按其上每日3次,每次约3分钟,坚持勿间断,左右两耳交替贴敷,每3日轮换1次。2月后,患者来告,又经B超复查,结石全部消失。
按语:此例按气至病所要求进行调气,说明首先应按虚补实泻原则应用补泻手法,针感并非越强越好,过强不仅使患者难以忍受,甚至可能使病情加重。魏氏调气,用“苍龟探穴”法较多,即将针刺入穴后,反复提至皮下,然后转换角度向四周钻剔探找,必要时再辅以捻转搓……诸法,使病人感到舒适为度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