痢、腹泻、痢疾、不解、发热
【医家】吴佩衡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痢、腹泻、痢疾、不解、发热、寒泻、无神、表证、面赤身热、脾胃虚弱、舌苔薄白、小便短少、自汗出、脓血、伤阳、身热、口唇、菌痢、汗出、下痢、干燥、小儿、中气、内伤、
【内容】
孙某,女,1岁。
初诊:1961年8月29日。
主诉及病史:因发热1日,腹泻10余次,粪便带红白粘液,以“菌痢”收住儿科病房治疗。入院时体温39℃(肛表)。大便培养检出志贺氏痢疾杆菌。经用氯霉素、多粘菌素,并内服清热解毒止痢中药治疗,但腹泻不止,体温仍在39.5℃左右。于8月29日邀余会诊。
诊查:面赤身热,体温40.5℃(肛表),衰弱无神,唇口干燥,眼瞠凹陷。时闻啼声,气息低弱,不思乳食,自汗出,稍动则易惊怖。询及今日大便已泻10余次,每次便量不多,红白粘液混杂,小便短少。指纹色赤而浮,舌苔粉白。
辨证:此系内伤饮食,复感表邪,表证不解,邪气又陷入阳明,遂成太阳阳明合病下痢之证。如过早施用清热止痢及苦寒泻下之剂,易伤里气;若表邪深陷,则痢无止期。
治法:此证已属二阳合病,当以解表兼以升提之法治之。建议暂停其他中西药物,拟桂枝葛根汤1剂。
处方:桂枝10g葛根10g杭芍6g生姜2小片小枣3枚甘草3g
二诊:9月1日。当晚喂药2次,至夜有微汗出,身热稍退,体温39℃(肛表)。次晨又煎服第3次,日内照方服完2剂。每次喂药后片刻,均有热汗徐徐外出。于30日晚体温已降至37.8℃(肛表),终日未见泻利。至9月1日,体温37.2℃(肛表);大便解2次,已为粪质,色黄而溏薄,未见脓血状物。据其母所诉,患儿热退之后已不再发惊,能安静熟睡,稍进乳食。此时虽然发热已退,腹泻已止,但见面色转淡,嗜卧无神,指纹色淡、隐隐可见,口唇回润,干渴之状已不见,舌苔薄白转润。此系病邪已退,中焦脾胃虚弱,须当调补中气,健运脾胃以善其后,拟归芍理中汤加味治之。
处方:潞党参10g炮姜6g肉桂5g当归6g杭芍5g白术6g砂仁3g公丁香7粒甘草3g
三诊:9月4日。上方药连服3剂,患儿于服药后第二三两日,均未解大便,今日则大便2次,色黄微溏;体温已平,精神转佳,乳食如常。大便培养病菌2次,均未检出痢疾杆菌。调理数日,痊愈出院。
按语:本例为小儿时疫痢,辨证属于太阳阳明合病,治疗当以解表兼以升提之法,如过早使用清热止痢、苦寒泻下,不仅表证不解,且苦寒伤阳伤气,痢不能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