痰、湿、湿痰、燥、脾失健运

【医家】熊寥笙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痰、湿、湿痰、燥、脾失健运、湿痰咳嗽、咳嗽、咳嗽减轻、脾胃阳虚、脾阳不振、不思饮食、肺燥、膈闷、倦怠、脉沉、伤食、阵咳、苔白、痰饮、五脏、涎多、胸满、悬饮、阳虚、热痰、癖、聚、郁、
【内容】
李某,男,52岁。
主诉及病史:患者体丰腴,嗜茶成癖,每晨起必喝浓茶一大杯,数十年如一日,尝有咳嗽,自恃体健,不以为意。
诊查:诉1周来精神困乏,不思饮食,但既未伤食,亦未受凉,不知何以致此。近3日来,更加胸膈闷满,倦怠嗜卧,委靡不振,四肢软弱无力。阵阵咳嗽,痰涎多,滑而易出。切其脉沉濡。视其舌,苔白而腻。
辨证:予曰:病系湿痰为患。君嗜茶成饮,体胖阳虚,脾失健运,最易生痰。夫脾为生痰之源,痰阻中宫,脾阳不振,故困乏而不思食,何奇之有?
治法:健脾燥湿,豁痰快膈。以自拟经验方杏苓汤主之。
处方:杏仁12g茯苓12g 法半夏12g 陈皮9g 甘草3g 厚朴9g 苍术9g 广藿梗6g 生姜3片3剂,每日1剂,水煎,分3次服。药后精神渐佳,饮食知味,咳嗽减轻。上方药续服4剂,早晚兼服陈夏六君丸以调理善后。
按语:本案湿痰咳嗽,系脾失健运,湿郁生痰致咳,病由内发,为不足之证。此种咳嗽较为多见,凡脾胃阳虚,平素贪生冷之物过多者常患之。病不在表,非辛温发散之剂所能治;又非肺燥,亦非清润之剂所能疗。病为湿痰内阻,宜理脾和胃,燥湿化痰为治。湿痰咳嗽,病虽平常,若认证不清,妄投苦寒、甘润之剂,损伤脾胃生化之源,亦可致轻病转重而难治。脾胃为后天之本,五脏六腑之主。中医治病,以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危,故胃气之盛衰,对病变之预后极为重要。《内经》论咳,谓“关于肺,聚于胃”,既重视治肺,也重视治胃,是很有现实意义的。古人论痰饮,以痰属热为阳,饮属寒为阴,此亦非定论。如本案湿痰之用杏苓汤,乃湿则燥之,并非清化热痰。又如饮证之悬饮用仲景之十枣汤,乃逐水之下剂,实非温阳。任何病都有常有变,我们既要知其常,又要知其变,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