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病、身热、咽红肿痛、误汗
【医家】
【出处】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
【关键词】温病、身热、咽红肿痛、误汗、伤阴、咳嗽、痰、神昏谵语、逆传心包、温邪、不解、风温、脉弦滑而数、内闭外脱、风热犯卫、神志不清、痰中带血、肺失清肃、发汗解表、苔厚腻、脉弦滑、苔薄白、风热、癫狂、刺痛、干咳、渴饮、口干、舌绛、谵语、神昏、头痛、误治、心烦、舌白、吐、
【内容】
风温误汗,逆传心包
张××,男30岁,1937年5月3日。
据述两月前身热不甚,但咳,痰吐不多,口微渴而苔薄白,病已两天,本属风热侵袭于卫,肺失宣降,应服桑菊饮治之,但误服桂枝汤一剂,并饮生姜红糖水取汗,今晨身热颇壮,体温39.7℃,咽红肿痛,且有白腐,咳嗽痰中带血,胸中刺痛,头痛口干,渴饮思凉,两脉弦滑而数,舌绛干裂,心烦,昨夜不能入睡,今晨神志不清,大有神昏谵语之势,本为风热犯卫,肺失清肃,前医错以为风寒犯表,以辛温之剂,发汗解表,孰不知汗为心液,误汗伤阴,况本为热邪而又用辛热之品,势必促其温热内陷,神昏谵语,急以宣气热兼以疏卫,凉营以开神明之法,此风温化热,逆传心包,防其增重。
蝉衣3克、僵蚕6克、连翘12克、银花12克、杏仁9克、片姜黄6克、竹茹9克、菖蒲9克、鲜茅芦根各30克、生石膏20克。一付
二诊,1937年5月4日。
药后身热渐退,体温39.1℃,神志较清,咽红肿痛皆减,干咳痰中血溃未见,昨夜已得安睡,昨进疏卫凉营之剂,今日神苏热减,病势好转,再以前方加减为治。
前胡3克、僵蚕6克、蝉衣3克、连翘9克、银花12克、姜黄6克、知母6克、生石膏15克、焦三仙各9克、鲜茅芦根各30克。二付
三诊,1937年5月7日
身热退净,体温37.2℃,咽红肿痛已止,咳嗽已微,夜寐较安,大便通而小溲短少,舌白苔厚腻质略红,两脉弦滑皆细,数象已无,温邪误汗以后,阴分已伤,前服清热凉营之剂,病势大减,再以清气热,肃降化痰之法。
生紫苑3克、前胡3克、杏仁6克、川贝6克、黄芩6克、鲜茅芦根各30克、焦三仙各9克。
四诊,1937年5月12日。
病已基本痊愈,仍有一二声咳嗽,再休息壹周,忌荤腥甜粘之味而愈。
(《温病纵横》)
按:温病忌汗,尤其忌辛温发汗,这方面吴鞠通论述颇详,确为后世医家的戒律,他说:“温病忌汗,汗之不惟不解,反生他患……且汗为心液,心阳受伤,必有神明内乱,谵语癫狂,内闭外脱之变,……温病最善伤阴,用药复伤阴,岂非为贼立帜乎?”本例即是误治后的变证,出现卫气之热不解,内迫于营的现象。结果改用升降散去大黄加味治之,一剂则神志得开,再剂则热退咳减而渐愈,如若见神昏,不用升降散透气分之热,反用安宫牛黄清热,势必把温邪冰伏于内,加重病情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