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湿、肿痛、痛、瘀、关节肿

【医家】王季儒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寒湿、肿痛、痛、瘀、关节肿痛、汗出、痛痹、湿、下肢沉重、伤阴、腿痛、四肢关节肿痛、风湿性关节炎、发热、高热、脉沉细而数、燥、湿邪浸渍、活动不利、关节疼痛、舌苔白润、风湿热、舌质红、关节痛、足肿、寒实、内消、滑数、苔白、劳累、肿胀、定时、痹、
【内容】
燕某,男,15岁。
初诊:1978年2月23日。
主诉及病史:患者于1977年5月,自感两下肢沉重,至6月开始腿痛,不肿,不定时发热,最高达41℃,经治疗1个月无效而到县医院住院,诊断为“风湿热”、“风湿性关节炎”,用强的松、保泰松治疗10天热退,出院后继续服药,2周后又发热,又住县医院。当时腿痛,手关节痛,活动不利,血沉180mm/1h。8个月来,每隔半月即出现高热,持续不退,四肢关节肿痛,日渐加重,而激素始终未停。于1978年2月23日来我院门诊,而收入内科住院。
诊查:体温39.8℃,心律齐,心率快,心尖部可闻收缩期杂音1~2级。两手指关节、腕关节及两下肢各关节肿胀,活动受限,不能站立,手不能握,且手颤动。血沉64mm/1h,心电图:Ⅱ、Ⅲ、AVF,V_5S-T段低平,T波倒置。舌苔白润,脉沉细而数。
辨证:患者长期居住、作业于潮湿之地,湿邪自下外侵,致有下肢沉重之感,是湿邪浸渍于先,又以劳累汗出,复感风寒于后,遂使寒湿相搏,瘀阻于经络关节,闭阻于血脉,而发为痛痹。
治法:温经散寒,通阳透表。
处方:桂枝6g 杭白芍12g 附子6g 细辛2g 麻黄3g 防风10g 白术10g 忍冬藤30g生姜3g甘草3g
二诊:据述服药半小时后,全身出汗,各关节疼痛明显减轻,可以轻微活动。2剂后,腕关节肿大明显见消。仍按原方,每日1剂。
三诊:连服药4剂,膝关节已不痛,舌质红、苔白糙。原方加石斛20g、麦冬20g。每日1剂。
四诊:前方连服半月,汗出减少,各关节肿痛大减,能下地轻微活动,惟蹲起时膝关节尚有痛感,手握有力。仍服原方。
五诊:服药1周,全身关节肿痛均已消失,活动灵活,走路自如,而脉转滑数,此系久服辛热之味,已有化热化燥之象,故于原方加清热养阴之味。
处方:生石膏30g 秦艽10g 忍冬藤30g 麦冬12g 石斛15g 桂枝10g 杭白芍12g 附子6g 麻黄3g 细辛3g 甘草3g 白术10g 川萆薢12g 牛膝10g每日1剂。
六诊:前方连服半月,血沉23mm/1h,行动自如,于4月16日痊愈出院。嘱其继服丸剂,以资巩固。
处方:生石膏100g 忍冬藤60g 桂枝30g 麻黄15g 细辛15g 杭芍30g 甘草15g 白术30g 附子30g 桑寄生100g 威灵仙30g 苏地龙30g 蕲蛇肉30g 鸡血藤60g 桃仁30g共研细为蜜丸,每丸9g重,早晚各1粒。
按语:本例即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,而以寒湿为主之痛痹。王老治疗痛痹常以《金匮》之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细辛,以忍冬藤代知母取胜。本方以麻黄、防风散风祛寒,使关节瘀阻之寒湿随发汗而透达于外,以达到消肿之目的。盖四肢关节之肿痛,从汗解则道近而效速,从内消则道远而效迟,故散风祛寒实为消肿止痛之捷径。桂枝、细辛通阳散瘀,流通气血;附子、白术温经散寒,健脾祛湿;附子又可助麻、桂之发汗透邪,病情严重者,非生附子不为功。曹颖甫《金匮发微》治戴姓妇案中,此方用熟附子12g,2剂不应,二诊时改用生附子,汗乃大出,2剂肢节便能屈伸,足肿亦消(用生附子必须先煎一二小时,以去其毒)。观此,本方之发汗非独麻桂之力,实有赖于附子之助也。但麻、桂、辛、附过于辛热发散,且易化燥伤阴,故以芍药、甘草之酸收甘缓,合化阴气,以防辛散之过及伤阴之弊。忍冬藤除有清热解毒、牵制桂附之热外,且有宣通经络之力,似较知母为优。本方虽有大量辛热发汗之品,但临床应用,只有肿痛处局部出汗,随着病情的减轻而汗出亦少,及至肿消痛止,虽服原方,亦不出汗。仲景立方之奇,颇有出神入化之妙。盖寒湿瘀阻关节,必须发汗驱之外出,此祛病之捷径也。如本例病延9个月,始终服用激素,而高热时愈时作,关节肿痛日渐加重。自服中药后,仅服2剂,肿痛明显减轻,据患者之母说,8个月来从未如此见效。服药1个月,肿痛痊愈,血沉恢复正常而出院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