痰、积、聚、痰气交阻、脉浮
【医家】宋孝志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痰、积、聚、痰气交阻、脉浮紧、胃痛、咳嗽、外感、胃癌、喘息、腹中寒热积聚、癌症、瘀、湿、癌、慢性气管炎、喘、痛、舌质紫暗、癥瘕积聚、脾失健运、胃脘胀痛、恶寒发热、血瘀气滞、咳逆上气、卧床不起、寒热积聚、头痛寒热、肺气肿、气不足、苔白厚、痰湿结、舌紫暗、咳喘、肿块、癌肿、肠覃、胀满、大热、瘀斑、咽痛、寒痰、喉痹、消积、石瘕、脓血、外寒、头痛、痰饮、痰涎、肿瘤、内痈、下气、气郁、积聚、痰鸣、排脓、燥、郁、虚、疟、
【内容】
刘某,男,41岁。
初诊:1945年10月。
主诉及病史:感寒一日,头痛,恶寒发热,咳嗽,喘息痰鸣,胃脘胀痛。问及病史,患者说自1943年从南方调至东北,因不耐风寒,加以饮食不适,初时咳喘,继而胃痛,至次年渐至卧床不起,遂于今年秋季退伍,并拿出一张医院诊断证明,内书:①胃癌;②肺气肿;③慢性气管炎。
诊查:面目虚浮,咳嗽喘息,身体疲弱;腹诊胃脘部有硬块,按之痛剧;纳食日不过二三两,大便两三日一行。舌质紫暗瘀斑,苔白厚中微黄,脉浮紧。
辨证:外感风寒,肺气郁闭,不得宣畅,痰饮伏肺,外寒内饮,痰气交阻。
治法:温肺散寒,化痰平喘。射干麻黄汤加减。
处方:射干9g麻黄9g(捣碎,先煎去沫)细辛6g紫菀9g款冬花9g五味子9g半夏12g生姜12g大枣5枚2剂,水煎服。
二诊:服上方药2剂后,头痛寒热均已退,胃痛亦见轻,惟大便五日未行,腹部胀满,其脉浮紧已去,转见弦数。舌苔已薄,紫暗同前。原方去麻黄加苦桔梗9g、生大黄(后下)15g,一剂。
三诊:药后大便畅行五六次,排出物坚硬异常,裹有黏腻如脓血物,臭秽甚。脉已不数仍弦,舌紫暗之色稍退。上方改生大黄为熟大黄9g同煎,3剂。
四诊:药后渐有食欲,能日食五六两;大便日一行,仍有黏腻物。令再服上方药6剂,并嘱若无其他不适,可连服药六七十剂;若有外感或其他病变,再诊。此人将上方药续服八十余剂,之后胃脘部硬块亦消失,疼痛未作,至1969年患疟而逝。
按语:余临证多年,常遵法用仲景方,有时在治疗此病同时,常使彼病获愈,虽属偶然,但其中自有必然之理在,小结此类经验,亦可作临床之思考。射干麻黄汤出自《金匮要略》,原治“咳而上气,喉中水鸡声”之证。此方药不仅具有温肺化饮、止咳平喘之效,尚能理气破积、化痰散结,故能治疗痰气交阻之证。小议“癌”之一字,在中医文献中始见于元代《卫生宝鉴》,而书中所指为肌表肿物。西医学所指的“癌症”,从症状上看,常与中医典籍中所述内痈、肠覃、石瘕、癥瘕积聚等有关,且治疗从上述证入手,奏效者有之,效果不佳者亦有之。从病因病机看,胃癌与人体正气不足、正不胜邪、邪毒蕴热、血瘀气滞、痰湿结聚有关。治疗上不外扶正与祛邪两方面。扶正常以滋阴扶阳、补气养血为主;祛邪常用活血化瘀、清热解毒、理气散结等法。本文两例病案均因患者起居失常、饮食失度、寒温不调、情志所伤而致。寒气侵袭,每令脏腑气血失和,复因饮食不适,脾失健运,湿浊不化,凝聚成痰。若风寒痰食诸邪与气血互结,壅塞脉络,日久积聚乃成癌肿。余取射干麻黄汤意在疗其饮邪上逆,而且基本采用原方,在治疗过程中竟使胃中肿块消失。考射干、玄参、细辛、大黄、桔梗等均有用于寒热积聚的记载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云:射干“治咳逆上气,喉痹咽痛不得消息。散结气,腹中邪逆,食饮大热。”又云:“玄参主腹中寒热积聚……”细辛一药,据《本草正义》记载:“芳香最烈,故善开结气,宣泄郁滞……”桔梗开宣肺气,祛痰排脓,如《药性论》曰:“破血,去积气,消积聚痰涎……”大黄泻下攻积,清热解毒,活血祛瘀。以上诸药共奏理气破积之功。癌与痰有较密切的关系,射干麻黄汤又有较强的化痰涤饮功效,如射干清热化痰;紫菀化痰散结;款冬花下气化痰;尤以半夏燥湿化痰,蠲饮散结,民间曾有用掌叶半夏治疗癌症的记载。据现代药理研究资料,半夏、紫菀、大黄等有抗肿瘤的作用。总之,余在上述二例验案中,主治一病而使他病获愈,并且重复有效,虽属偶然,但有一定必然之理。因此对射干麻黄汤的功用及药物组成特点当作进一步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