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、阳损及阴、大便泄泻、脾
【医家】郑源庞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痛、阳损及阴、大便泄泻、脾虚气陷、舌质红、结肠炎、大便溏、气不足、胃溃疡、中气、苔白、结肠、寒燥、腹痛、炎症、气虚、湿、
【内容】
郑某,男,29岁,未婚。
初诊:1985年3月12日。
主诉及病史:大便泄泻8年余。8年前因胃溃疡穿孔而行胃切除术后,经常腹痛,大便溏泄,次数日益增多,且夹粘液,初为淡黄色,渐变粉红色,而今多为胶胨状血性粘液,每日泄便10余次。患者慑于病痛之苦,遂来杭州诊治。经钡剂灌肠和结肠镜检查,确诊为慢性结肠炎伴粘膜脱落。
诊查:舌质红而苔白,边缘齿印满布,脉息细数而无力。
辨证:阳损及阴,气阴俱伤。脾虚气陷,津血失摄。
治法:运脾益气,调中和肠以固摄津血。
处方:米炒西党参18g焦冬术12g茯苓15g生黄芪15g乌拉草15g杭白芍12g石莲肉10g生地榆12g炒川连6g淡吴萸3g焦楂炭12g升麻2g炙甘草5g 3剂
二诊:3月15日。服药3剂,即见日便次数及血性胨状物锐减其半。药已中肯,毋庸更改,原方服完10剂,病恙已去其十之六七。此后再守原方调治半个月,症状基本控制。遂以回原籍并随带方药10剂以资巩固。后来信称,在当地又续服10余剂,终获全功。
按语:本例患病8年余,虽经多方悉治,终究药不中病,以致迁延日久,耗损中阳,阳气不足,脾之升运受阻,肠膜随之脱落;气虚则又摄附失权,血津随便而下。不言而喻,日久失治或治之不当,若不是苦寒燥湿坚阴之剂,便是一味温中散寒涩肠之品。前者更杀脾胃之气,后者反有留寇之虞,病邪不去,则正气难安。故当务之急,应以扶正为主,宗前辈之明训,从调治脾胃入手,投以益气运脾,调中和肠之剂,立竿见影,连进三旬而获全功。方用四君子补气健脾,加黄芪、升麻、石莲肉、焦楂炭以升提固摄之,又左金丸之辛开苦降,芍药甘草汤之养血柔肝以扶土,配乌拉草以和中止痛,和新定吴茱萸汤(《金匮翼》方)意从舒肝调气;且芍药配地榆之养血凉血以敛摄津血。这样既能益气健脾以升运中气,又能调中固摄以和肠道。倘若拘于“炎症”而以火立治,必致变证蜂起,弊端百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