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、湿热、胆囊炎、湿热蕴结

【医家】孔昭遐
【出处】孔昭遐验案选粹
【关键词】痛、湿热、胆囊炎、湿热蕴结、脉沉弦、苔薄黄、郁、腹部疼痛、肝胆湿热、脾胃虚弱、正虚邪恋、小便黄赤、口干作渴、蛔虫病、胆石症、舌质红、舌淡红、低热、压痛、腹软、腹胀、胁痛、肝郁、结石、食后、久病、肠鸣、消积、痉、湿、燥、积、
【内容】
莫以忠,男,36岁。1984年2月18日。
主诉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伴纳减便稀10月余。

初诊患者自去年4月以来,上腹部阵发性疼痛, 痛势剧烈, 甚则向右肩背呈放射样疼痛, 经胆囊造影及B超检查提示胆囊收缩功能欠佳, 诊为慢性胆囊炎,迭服抗生素未效。目下脘胁隐痛, 纳谷不香, 食后作胀, 腹胀肠鸣, 大便不实, 日行2~3次, 便后肛门灼痛,小便黄赤, 口干作渴, 时有低热,舌质红,苔薄黄,脉沉弦。腹软,

右肋下触及包块、压痛, 莫非氏征(+)。按证乃湿热蕴结, 肝失疏泄, 胆失通利, 胃失和降,治拟清利湿热,疏肝利胆, 理气和胃。处方:


绵茵陈30g 金钱草30g 广郁金12g 虎杖根20g 生山栀10g


川黄连6 g 炒白术10g 广陈皮10g 法半夏10g 云茯苓15g

延胡索10g 炒枳实8g 焦山楂12g

水煎服,一日2次。
二诊(1984年3月14日) 初诊方服14剂,上腹部剧痛未发,尚有隐痛,脘胀减轻,纳谷有增,大便成形,日行1~2次,舌淡红,苔薄黄,脉沉弦。药已见效,仍守原方续服。


治疗结果以二诊方稍事出入,共服75剂, 诸症消失, 纳佳便调,复查胆囊B超示正常。


【孔按】 根据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,以右上腹部疼痛为主症,属于中医“胁痛”范畴,肝居胁内,胆附于肝,肝胆互为表里,肝主疏泄,条畅气机,有助于胆汁的排泄,肝为木脏,脾为土脏,肝郁则木不疏土,肝旺则克伐脾土,因此病位在胆,常常累及肝脾,本案患者均系慢性胆囊炎反复急性发作,以至肝胆湿热不尽,日久而脾胃虚弱,正虚邪恋,故用疏肝利胆,清利湿热以祛邪,健脾益胃以扶正,终使久病痼疾获愈。
“胆者中精之府”不容邪侵,胆道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为湿热毒邪,最主要的病机为湿热蕴结,肝失疏泄,胆失通利。不论胆囊炎(湿热蕴结肝胆)、胆石症(湿热煎熬成石)、胆道蛔虫病(湿热生虫),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,治疗原则亦大致类同,笔者尊“六腑以通为用”之则,根据临床症状,结合中西医理论治疗胆道疾病,拟订以下选药配方,每获良效。

(1) 清热解毒:选用虎杖、黄芩、黄连、黄柏、栀子、大黄。

(2) 疏肝利胆:选用虎杖、茵陈、柴胡、郁金。


(3) 松弛奥氏括约肌:枳壳、枳实、玄明粉。
(4) 解痉止痛:延胡索、川楝子、香附、木香。
(5) 和胃降逆:陈皮、姜半夏、姜竹茹。
(6) 健脾燥湿:苍术、白术、厚朴、茯苓。
(7) 驱蛔安蛔:槟榔、乌梅、使君子。

(8) 化石排石:鸡内金、金钱草。


笔者在肝胆疾病的治疗选药中,常首选虎杖,根据药理实验证实,虎杖在治疗肝胆疾病方面只少有下列四大作用:①为广谱抗菌、抗病毒中药,有利于控制感染;②有较好的利胆作用,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;③用量达30g时有轻泻作用,有助于导滞消积,驱虫排石;④降脂保肝,可减少胆固醇沉积形成结石,并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损伤的作用。一物四用,且均符合治疗胆道感染所需抗菌消炎,利胆通下的原则,因此常作为首选药物来应用。

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