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痹、痛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

【医家】阮少南
【出处】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
【关键词】骨痹、痛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痹、头晕、口渴不欲饮、面色少华、风寒湿邪、气血不足、风湿性、脊背痛、脉弦细、面色红、舌淡红、苔薄白、小便清、阴虚、舌绛、倦怠、苔薄、苔少、痹痛、纳差、
【内容】
痹证(类风湿性关节炎)
陈××,男,31岁,教师。1984年5月5日初诊。
主诉腰背痛6年。
病史患者病起6年,初觉脊背痛、倦怠,继则背前倾渐伛,挺胸伸腰受限且背痛加剧,不能仰卧,徐渐加重,伴有口渴不欲饮、头晕、纳差。大便欠畅,小便清频。脊椎×线片示:类风湿性脊椎炎。因久经治疗乏效而来就诊。
检查精神萎顿,面色少华,脊背掣痛,脊棘状似竹节,四肢关节无异。舌绛苔少,脉象细紧。
诊断痹证(类风湿性关节炎),骨痹。
治疗益气养血,扶脾益肾。
取穴:膈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肾俞、京门、章门、大椎、气海、三阴交。
配穴:委中、人中。
操作:主穴均针行补法,配穴均行平补平泻法,留针。上述穴每次取4~5穴,隔日1次。
经上方治疗2月余,症有所减,脊痛较差,脊背较前稍能伸展,精神转佳,纳增,渴止,二便无异,舌质略绛,苔薄,脉弦细。治拟原法加减出入,处方:大杼穴,针行补法;第2~17华佗挟脊穴,以短刺、傍刺法留针;后溪、飞扬均行平补平泻法,留针。每次4~6穴,轮番取用,隔日1次。
经上方治疗3月余,症状明显减轻,面色红润,头晕亦解,纳佳,寐安,肌肉渐形丰满、舌淡红,苔薄白,脉略滑。治拟温阳培本,以尽取骨痹。处方:大杼、肾俞、膈俞、大椎、气海、华佗挟脊穴,均以针刺与隔姜灸交替进行,隔3日1次,每次5~7穴。
经上方治疗3月余,脊痛消失,伛背显著减轻,恢复工作,观察3年,疗效稳定。
按语该例属祖国医学之骨痹范畴,系脾肾阴阳两亏,气血不足,复受风寒湿邪覊留督脉为患。治疗取脾俞、章门、肾俞、京门,分别为脾肾之俞募,补之,以抉益脾肾,俾壮生化之源,增益气血,振奋主骨之肾,以治骨痹;肝藏血、主筋,肝俞补之,得益血舒筋;膈俞为血之会,补之,以益血通络;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,斯脉循背,针之,疗背脊强痛,水沟属督脉,针之,以通调经气,利于脊强背伛之患;大椎为诸阳、督脉之合,补之,以复壮元阳,通利督脉;气海乃生气之海,气为血帅,补之,以扶元益气,生新益血;三阴交系肝脾肾三脉所会,其骨痹证见阴虚,补之,以濡滋三阴。
经培元固本之治后,使本元渐有所复,使骨痹得趋转机,故转为标本兼治之法。大杼为骨之所会,补之,以壮骨利节;华佗夹脊穴,行短刺法补之,可资扶元固本,结合傍刺术,以疏利督脉,俾取脊骨之痹;后溪乃八脉穴之一,相通于督脉,针之,以疗脊背掣挛;飞扬为膀胱经之络穴,刺络以解脊背痹痛。
经上述2个阶段之诊治,阴复阳振,血气渐充,故予针灸兼,施,以善其后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