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、虚、潮热、痛、脉弦、便

【医家】陈道隆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湿、虚、潮热、痛、脉弦、便闭、少寐、腹泻、嗳气、头晕耳鸣、舌苔白润、脘痞痛、不解、低热、溃疡、烦劳、结肠、结核、耳鸣、羸瘦、满闷、胀痛、痞痛、伤阴、失眠、脘腹、温燥、心悸、痢疾、悸、郁、痹、
【内容】
宋某,女,21岁。
初诊:1959年3月26日。
主诉及病史:1958年3月开始,腹泻与便闭交替出现,并伴间歇性低热。腹泻时大便每天2~4次,溏薄,色黄,有黏液,曾有两次见到黄脓样物。便闭时三四天不解。右下腹隐隐作痛。
诊查:大便常规检查仅一次有红细胞(+)、白细胞(++)、吞噬细胞(+)。大便化验多次均未找到阿米巴、痢疾杆菌、结核菌及虫卵。24小时尿液中17-羟类固醇及17-酮固醇排泄量低于正常。血沉40mm/lh。胃肠道钡餐检查无器质性病变。乙状结肠镜检查:黏膜不明显充血,无赘生物或溃疡可见。脉弦濡而细数,舌中薄黄根腻。
辨证:烦劳过度,心营受伤,肝阳用事,胃机不和,气运两滞。
治法:养营柔肝、和运畅气法。
处方:白归身6g杭白芍6g茯神12g朱灯心0.9g白蒺藜9g滁菊花9g东白薇6g绿萼梅3g原金斛12g橘皮4.5g砂蔻壳各3g佛手花2.4g鸡内金9g生熟谷芽各12g 7剂
二诊:4月2日。潮热发作,日中较甚,至晡始退。脘腹痞痛,水谷不旺,疲乏懒言,形体羸瘦,头晕耳鸣,少寐悸躁。脉弦濡而细数。溯其致病之源,虽在心肝,然其枢纽,实在阳明。为今之计,议从柔养和展之法,为治之大要。
处方:苍龙齿18g(先煎)白蒺藜9g明天麻4.5g杭白芍6g青蒿子9g东白薇9g银柴胡4.5g朱茯神12g炒枣仁12g(研)橘叶橘皮各4.5g阳春砂3g(原粒杵)鸡内金9g炒六曲9g 7剂
三诊:4月23日。潮热已减,昏眩如故,耳鸣项痛,少寐惊醒,幻梦纷集,脘中胀痛,欲呕泛漾,胃气尚滞,健磨无能。苔仍黄白黏腻。仍议养血安神、畅气助运可耳。
处方:苍龙齿18g(先煎)白归身9g杭白芍6g青蒿子9g东白薇9g朱茯神15g泡远志4.5g炒枣仁12g(研)白蒺藜9g明天麻6g双钩藤12g(后入)陈香橼皮9g八月札9g广藿梗9g檀香末1.5g(拌炒香谷芽12g) 7剂
四诊:5月14日。湿浊郁遏,中阳被蒙,气机窒滞,脾胃不振。舌苔至今未化,纳谷至今不醒,中脘满闷,呕泛嗳气,而疼痛已瘥。续当和中化湿、畅气健运为治。
处方:仙半夏6g(杵)炒竹茹6g橘皮4.5g炒枳壳4.5g白茯苓12g制川朴4.5g广藿梗9g佩兰梗6g炒六曲9g白蔻衣3g泽泻9g左金丸3g(分吞)7剂
五诊:6月25日。心能敛摄,肝能柔濡,阳既不亢,阴可涵养,故潮热、昏眩、心悸、失眠等虚象俱已屏退。胸脘痞痛,呕恶嗳气,渐已减瘥。脉来已有冲和之象,舌苔白润,胃气已有旋动之机。议以和中化浊、畅气助运之法。
处方:仙半夏6g(杵)土炒于术6g白茯苓12g建兰叶5片饭蒸菖蒲3g炒苡仁15g橘皮叶各4.5g采云曲9g砂蔻壳各3g泽泻9g炒香枇杷叶12g檀香末1.5g(拌香谷芽12g) 10剂
按语:本病例仅营血不足、心肝失濡、胃肠不和、气运两滞之证,似极易治之病,惟症状有虚有实。虚是血少和养、心虚肝亢;实是湿浊留恋、气痹不宣。当补其阴,则须滋润之法,滋润又碍中阳,恐其阻遏湿浊。欲和其阳,必须辛温之品,而又虑其伤阴。既不碍阳,又不劫阴,则惟有养血清热之中避用寒润滋腻之剂,化湿疏气之中勿用辛温燥烈之药,而用煦和融化之品,故潮热退之甚速。俟其虚阳已平、阴亏渐复,只欲一面顾其脾胃而用舒展和畅之治,则湿浊一蠲,气机即达,健运有力矣。所以证情愈曲折,治法愈迁回,有时补中带疏,如第四诊;有时仅疏不补,如第六诊;病无一律,治无一方,是在辨证求因、审因论治,断不可用通套之法,以治错综复杂之证。故易治者,诚为难治之证;难治之证,当求其易治有效之方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