痰、耳聋、红疹、痰热、身热

【医家】宋爱人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痰、耳聋、红疹、痰热、身热、舌苔黄、呓语、汗出、脉滑大而数、上扰清窍、烦躁不安、气营两燔、热扰心神、阳明燥实、痰热蕴肺、阳明腑实、胸胁刺痛、脉浮数、舌尖绛、舌尖红、喘息、烦躁、腹满、高热、咳喘、脉滑、苔糙、胁痛、脉数、溏泄、热结、谵语、痰鸣、痰喘、咳逆、喘、郁、
【内容】
徐某,女,45岁。
初诊:3月20日。
主诉及病史:左胸胁刺痛15日后,出现高热,汗出而热势不衰,咳逆喘甚,神呆耳聋;入夜烦躁不安,扬手揭被,呓语喃喃;腑气7日未行,今晨腑行二度,溏泄不多。
诊查:鼻结血涕,唇有血瓣,胸膺红疹隐约;舌苔糙垢油腻,中有裂纹;脉浮数,弦劲有力。
辨证:痰火刺胁,肺胃气分之热,内窜营分,气营两燔,热扰心神。深虑有热甚动风之变。
治法:清热凉营解毒,宣肺化痰。
处方:神犀丹1粒(研末送服)鲜生地黄30g赤芍12g连翘10g银花15g黄芩10g郁金6g天竺黄12g象贝母12g黛灯芯3g丹皮10g鲜竹沥90g(冲)
二诊:3月21日。身热朝衰暮盛,刻诊体温39.5℃,神识仍不清爽,有时迷糊呓语;胸胁红疹透发,且见白?,但尚细散不多;腑气未行,腹部按之饱满膨硬,辘辘有声;神呆耳聋,痰喘未平,脉滑大而数,舌苔黄垢龌龊。痰热蕴肺,上蒙清窍,而阳明之邪实为成温化热之薮。拟于清热化痰、镇心安神之中,再参通降阳明,取调胃小剂与之。
处方:玳瑁片10g石菖蒲10g天竺黄12g鲜竹沥90g(冲)川黄连2g生石膏60g连翘10g银花10g黄芩8g调胃承气丸18g(包煎)
三诊:3月22日。?粒渐有透布,而色泽尚欠晶莹,津气薄弱而少濡润也。腑邪已通而溏垢不爽,邪热得有出路,身热渐退;脉数意较缓,舌尖绛,苔根稍化,咳喘稍平,胁痛亦减,转侧较能自如。痰热渐化,气阴已见耗伤。前方去调胃承气丸,加鲜沙参12g。
四诊:3月23日。身热晨起退净,暮晚又升,神志已清,白?粗绽,汗出微微,大便续下酱垢,邪热渐获出路,痰鸣喘息大见平静。脉滑尚带数意;舌尖红,苔前半已化,根尚浊垢。余焰未熄,浊痰未化,而阴气耗伤。再拟清肺养阴。
处方:鲜金斛12g鲜沙参12g桑白皮10g连翘12g黄芩10g知母6g象贝10g杏仁10g枇杷叶10g
按语:本例为痰火刺胁重候,肺胃痰热,上扰清窍,而为神呆耳聋、烦躁谵语;窜入营分,而为红疹隐隐,血涕血瓣。所以在清热解毒、宣肺化痰之中,更用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,这对营分的邪热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。但是当大便七八日不行,热结旁流,腹满膨硬,舌苔黄垢,阳明燥实已经形成的时候,就应转以阳明腑实证为主要矛盾了。况肺与大肠,本是表里关系,肺内的痰热从大便下达,也是邪热的出路。所以本例在第二诊及时采用了白虎承气、经腑同治的方法,既清无形之热,又通有形之实,从而使邪热撤下,病情很快得到了转机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