燥、尿频、皮肤瘙痒、糖尿病
【医家】陈全新
【出处】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
【关键词】燥、尿频、皮肤瘙痒、糖尿病、丘疹、舌质淡红、舌质淡、脉滑细、口渴、消渴、苔薄、神疲、舌淡苔薄、肾阴虚、苔薄白、脉细缓、口不渴、燥热、恶心、润肺、苔浊、消瘦、脉细、脉缓、眩晕、液亏、烦渴、舌脉、
【内容】
消渴(糖尿病)
梁××,女,46岁,侨胞。门诊号:96821。
主诉口渴、尿频3月余。
病史患者3个月前饮宴后翌日即感口渴、尿频,并出现神疲,肢怠、消瘦、善饥,继而出现皮肤瘙痒等症。曾在当地医院就诊,经检查空腹血糖13.3mmol/L(240mg%),尿糖定性(++),尿酮(-),诊断为糖尿病。经内服降糖药物症状略有改善,但又出现眩晕,恶心等症,故停服药物,而来我院针灸治疗。既往健康。
检查患者面容憔悴,需人扶持进入诊室。心肺正常,肝脾未触及,腹股沟部皮肤色素沉着,分布散在性丘疹,四肢末端浅感觉迟钝,膝反射迟钝,血压18.7/9.3kPa(140/70mmHg),体重51kg。舌质淡,苔浊薄黄,脉滑细数。
诊断消渴(糖尿病),肾阴虚型。
治疗滋肾润肺,清胃降火。
取穴:太溪、关元。
配穴:鱼际、足三里。
操作:太溪、关元用补法,鱼际、足三里用泻法。进针得气后考虑气至迟缓,采用卧针20分钟,在卧针期间反复施用催气法,即循按针刺部位的经络,以加强经络气血调和。
二诊:病者诉经针刺后疲乏、烦渴感改善,尚善饥、尿频。舌、脉同前。治疗仍旨原意,加配右侧耳穴肾点埋针,以加强固本扶正。
三诊:神疲已改善,三消症状减轻,每晚排尿由原来5~6次,现已1~2次。舌质淡,苔薄,脉滑细。此乃肾阴得补,阴液散布,燥火稍平。仍按原法治之,加取孔最、阴陵泉泻之,肾俞补之,除去右侧耳针,选左侧肾俞埋针。
四诊:自感症状渐减,体重日增,近日生活自理,可步入诊室。舌淡苔薄,脉细。肾气始复,燥火渐退,针用平泻鱼际、中脘,补关元,除去耳穴埋针,改用梅花针轻叩膀胱经腰脊区,以疏通经络气血,调和阴阳。
五诊:患者神气清爽,面色苍黄渐退,语言清亮,步履稳健,每日饮水量减至4.5kg,尚稍有饥感,尿频已减至每日4~6次,可宁睡。皮肤瘙痒明显减轻,腹股沟部尚余少许丘疹。舌脉同前。针刺仍旨原法。
六诊:患者面色渐转红润,诉今早步行一公里到诊,体力自感胜任。现每日饮水可自控,每次一小杯,有时口微渴、间饥,皮肤已不痒。体重增至54kg。舌质淡红、苔薄白,脉细缓。复查空腹血糖:8.3mmol/L(150mg%),尿糖(-)。
经3周调治,三消症状明显改善,肾阴得补,肺、胃燥热渐平,筋骨得养故肢节活动自如,形体渐丰满。阴阳得调,故诸恙渐瘥。但正气未全复,继续取肺俞、孔最、足三里、三阴交为主调和肺气,补益后天生化之源,兼培补肾阴,振奋肾阳,故配命门、肾俞、关元、中极、太溪,以巩固疗效。同时嘱病者自行用艾条温灸脐下任脉经穴及足三里,早晚各1次,每次30分钟。
再治3周后,病者每日步行5公里,无任何不适,口不渴,食量正常,晚上不需小解,皮肤瘙痒及丘疹消失,复检血、尿糖正常,体重又增2kg。面色泛红,舌质淡红、苔薄润,脉缓,病已愈。停止针灸,半年后病者从澳州来信,诉已正常,在当地医院检查多次未见异常。
按语该例病由过食肥甘酒类,致阳明受损,燥火上灼肺、胃津液,阴液亏耗,阴不敛阳而成病,故三消皆现。治法采用标本同治,着重治本的法则,始用清肺、胃燥火与养阴,附以滋肾,待燥火平复后则用培补肾阴,振奋肾阳及兼益后天生化之源治法,使脏腑阴阳平衡,故三消之疾可除。
接诊时如患者已用降糖药,针灸时应按原量,待病情改善后,则可逐渐减量,以致停药。在治疗期间,应控制食米、面(一般情况下每天饭量约15~2Og),可多进食蔬菜,瘦肉、蛋品以补充营养,戒食糖酒和具有刺激性食物,保持乐观情绪,作适量的户外活动,注意合理生活作息,这对增强体质,促进康复很有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