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血、面色萎黄、脾不统血、

【医家】段富津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便血、面色萎黄、脾不统血、动血、脉缓、舌淡苔薄白、脾阳不足、眼睑浮肿、脉沉无力、手足心热、脾胃阳虚、脾阳虚、手足温、唾血、胃痛、温燥、痢血、心热、盗汗、舌淡、燥、痛、
【内容】
王某,男,9岁。
初诊:1992年6月1日,由其母、祖母代述。
主诉及病史:该患儿于1990年11月因便血而行直肠手术,然术后疗效不甚理想,故于1992年1月又行第二次手术,术后仍未得痊愈,且便血呈规律性,每于24日或25日必便血,每月1次,一次持续3~5天,有似女子之月事,每次便血前几日精神特别兴奋。
诊查:面色萎黄,眼睑浮肿,四肢清冷,体倦盗汗,舌淡苔薄白,脉缓。
辨证:脾阳不足,脾不统血。
治法:益气健脾,温阳止血。
处方:党参15g焦白术10g黄芪20g茯苓10g当归10g炙甘草10g黑姜5g阿胶5g生地15g每日1剂,用伏龙肝水煎,分3次服。
二诊:6月11日。服上方10剂,体重略有增加。继用上方炒槐花10g, 6剂。
三诊:6月25日。昨又便血,血色仍暗,但自觉手心热。于前方加黑黄芩5g,6剂。
四诊:7月2日。血止,手足心热已除。上方去黄芩。
五诊:7月20日。脉沉无力,食欲欠佳。继服上方6剂。
六诊:7月26日。昨又便血,全身症状好转。继用上方6剂,待下月再诊。
七诊:8月31日。又便血3日,血量明显减少,能照常上学。依上方生地易为熟地10g,10剂。
八诊:9月17日。脉较前有力,舌仍淡,手足温。上方黑姜减至3g,6剂。
九诊:9月29日。腹胃痛,便微溏,但未见便血。继服上方6剂。
十诊:10月9日。一切良好,唯两膝疼痛。上方加山药10g, 6剂。
十一诊:10月29日。未见便血,诸症明显好转。上方10剂。前后共服药80余剂,用灶心黄土近百余斤,诸症告愈。随访3年未见复发。
按语:本案周期性便血血色暗淡,四末不温,面色萎黄,舌淡,脉缓,故诊断为脾阳虚之脾不统血证。治之以益气健脾,温阳止血之法。方用黄土汤与归脾汤合方化裁治之。方中灶心黄土为君,入足太阴脾经,温阳止血,《本草便读》云:“凡诸血病,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,皆可用之”。党参、黄芪为臣药,益气健脾,以复脾之统血之职。以白术、茯苓为佐,助健脾益气之力。当归补血既治所失之血,又与黄芪相配,有益气生血之意;少佐黑姜,既可温阳,又能止血,朱震亨谓:“止唾血,痢血,经炒黑用之”,《本草经疏》曰:“干姜炒黑,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,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,血不枉行矣”,然炒黑之法,应炒黑而留性,正如《本草正》所言:“但炒熟留性用之,最为止血之要药”,然用量宜轻,多用恐有动血之虞。生地、阿胶补血止血,生地又可防止温燥之品耗血动血,炙甘草配参、芪、术益气健脾,又可调和药性而为佐使。诸药合用补而不滞,温而不燥,共奏益气健脾,温阳止血之效,使脾之阳气得复,自能统血归经,而便血遂愈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