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核气、郁、聚、痰、喉梗、

【医家】王文济
【出处】王文济王文济杂病论治经验集
【关键词】梅核气、郁、聚、痰、喉梗、抑郁、肝气郁滞、不解、五脏、湿、舌苔腻微黄、情志内伤、脾气郁结、气血亏虚、情志不舒、舌苔薄黄、脉弦细、痰湿结、脉细弦、瘀血、房劳、忧郁、忧虑、脘痞、劳倦、伤肝、内伤、少言、气结、痰饮、气滞、嗳气、外感、吐、
【内容】
奚某,女,45岁。


初诊 1992年10月15日
咽喉梗梗不适,似有异物,吐之不出,咽之不下,微咳有痰,中脘痞满,嗳气频频,食欲呆滞,脉弦细,舌苔腻微黄。缠绵一载有余,曾经沪上多家医院诊治,鲜有疗效。神情抑郁,懒气少言,细究病源,得悉患者夫妻双方下岗多年,经济据拮,儿子学业不佳,待业在家,故忧思重重,致病情缠绵,至今不解。病即《金匮》所谓:“妇人咽中有如炙脔者也。”即后世称之“梅核气”之候也。病系七情郁结所致,治以理气降逆,疏中化痰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嘱其消除忧虑,心情开朗为要,并告如若不听医嘱,则药石不灵,遍访名医亦终将不治。
制半夏9g 厚朴花6g 白茯苓12g 老苏梗12g 广郁金12g
焦枳壳6g 胆南星4.5g 新会皮6g 大腹皮12g 佛手片6g

绿萼梅3g 生姜3片
7剂。


二诊 10月21日


患者称,听王医生一席话,夫妇深谈一夜,茅塞顿开,决定正确面对生活,配合治疗,心情一松,毛病亦减了三分,服药后咽喉梗梗不适有明显好转,仍有痰,舌苔薄黄,脉细弦,药既有效,莫更他章,仍宗前意出入。


处方同前,去大腹皮、郁金,加真珠母30g、焦建曲12g。7剂。
调治月余,缠绵一载之顽疾竟霍然而愈。

【按】梅核气大多由于性格内向,七情郁结所致。肝的经脉循喉咙,若肝失条达,肝气郁滞,则痰湿结聚,有形之痰,无形之气聚结于咽喉,出现咽喉梗塞感,即谓梅核气,中医学认为梅核气亦属心身疾病之一,其情志致病的原因很多,如外感六淫,内伤七情,痰饮瘀血,饮食劳倦,房劳过度等均可引起人体阴阳、气血、脏腑功能的失常。而出现各种异常情志变化,其基本病机在于脏腑功能受损,机体气机紊乱。正如张子和所说:“怒伤肝,肝属木,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,木太过则肝亦自病。”
情志致病,可影响机体脏腑气机,致使气滞不行,气机紊乱或升降失常,其基本规律,即《黄帝内经》所总结的: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惊则气乱,思则气结,忧则气聚。朱丹溪曾说:“气血冲和,百病不生,一有拂郁,诸病生焉。故人身诸病,多生于郁。”戴思恭亦说:“郁者,结聚不得发越也,当升者不得升,当降者不得降,当变化者不得变化。”
若以五脏病机辨梅核气,则肝藏血,主疏泄,藏血以养其体,疏泄以遂其用,肝气疏泄条达,则气血津液得以运营周身,五脏六腑气机才能条畅通达,人体精神情志活动才得以协调。肝为刚脏,喜条达而恶抑郁,忌精神情志刺激。情志激动则勃然大怒,所欲不遂,则抑郁不乐,情志内伤引起肝失疏泄,肝气郁滞,疏泄太过不及则易引起肝的病理改变而出现情志病变,因此,肝在调节人体情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

脾藏意。脾主思,人体记忆思维过程由心脾共同完成,情志不舒,忧思不解或思虑过度,致使脾气郁结,健运失常,内湿结聚,则痰湿不化,生化之源乏竭,则成气血亏虚之证。

治疗当以疏肝健脾之法,方从《金匮要略》半夏厚朴汤。同时中医学亦强调心理治疗,李中梓说:“境缘不遇,营求不遂,深情牵挂,良药难医。”《医方考》则云:“情志过极,非药可愈,须以情胜。”王肯堂亦有“药固有安心养血之功,不若平其心,易其气,养其在己而已”的论述。所以,像梅核气此类心身疾病,当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喻之以例,告之以法,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。亦可以移情易性法治之,分散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,使其从某种悲观、忧郁、失望、郁闷、烦恼的不良情绪、情感纠纷或恶劣心境中解脱出来,更易改变其性情及不良习惯,认识及错误思想。上述梅核气病例,王文济耐心听取患者陈述病情,细心揣摩患者心理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以移情易性之法,伤于肝者,以忧胜之,以恐解之,伤于脾者,以怒胜之,以喜解之。使伤于七情之病的梅核气患者,取得了比单纯服药更为理想的疗效。
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