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血、消化道出血、呕血、瘀

【医家】孔昭遐
【出处】孔昭遐验案选粹
【关键词】出血、消化道出血、呕血、瘀、苔薄白、舌淡红、气随血脱、肝火犯胃、脉弦细、气逆、气脱、瘀血、失血、上消化道出血、胃痛、休克、瘀血内停、胃气上逆、胃脘隐痛、血压下降、血热妄行、脘腹疼痛、溃疡、发热、恶心、恶食、肝火、脉弦、伤肝、血溢、郁怒、吐血、胃病、气虚、痛、
【内容】
胡某,男,34岁。1971年4月10日。
主诉呕血3小时。
初诊患者宿有胃痛史,今晨在家门口生煤球炉时,被顽皮小孩用弹弓打石子击中额部,随即血流満面,小孩则逃之夭夭,当时气愤填膺,引发胃痛,未进早餐,2小时后发生恶心,吐血数口,移时又发生呕血,且血量逐次增多,总量已达600ml左右,急来合肥就医,入院后,正在作体检时,突然又发生大量呕血,约500ml左右,血压下降为90/60~80/50mmHg。呕血前察舌淡红,苔薄白,脉弦。据证乃郁怒伤肝,肝火犯胃,损伤胃络,气逆血溢,本应泻肝清胃,凉血止血,但目下出血过猛、过多,有形之血势将暴脱,无形之气所当急固,亟宜补气固脱,塞流止血,大剂频进,冀挽危局。


(1)立即作静脉切开,补液、输血。
(2)白及粉3g,冷开水送下,4小时1次,

(3)小红参30g,煎汤300ml,每次30ml,2小时1次。
二诊 经上治疗2日,输血400ml,未再发生呕血,唯尚有黑便,胃脘隐痛,血压115/70mmHg,舌淡红,苔薄白,脉弦细。标证已缓,法当澄源治本,宜泻肝清胃,凉血止血。


处方(1):
龙胆草5g 淡黄芩10g 黑山栀10g 大生地12g 粉丹皮10g

全当归10g 杭白芍12g 白及片12g 延胡索10g 地榆炭15g

大黄炭5g 炙甘草6g
水煎服,一日2次。
(2)继续补液。
(3)停白及粉及小红参。

治疗结果经以上治疗6日,症情稳定,大便隐血反应(-),已进半流质饮食,偶觉胃部不适,二便自调,舌淡红,苔薄白,脉弦细。肝火渐平,予溃灵散,每次3g,饭前半小时~1小时空腹开水送下,一日3次。2周后作胃肠钡餐透视,未发现病变,带回溃灵散1料出院续服。
【孔按】引起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,按中医学的病因病机分析,主要有三:火盛血热妄行,气虚藏统失司,瘀阻血不循经。其治疗亦应遵循塞流、澄源、复元的三大原则。白及味苦、甘,性凉、涩,功能收敛止血,其质胶粘,有良好的吸附及成膜作用,能保护胃肠道黏膜及溃疡面,又能增高血小板,缩短出、凝血和凝血酶原时间,使血细胞凝集,形成人工血栓,从而起到良好的塞流止血作用,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,上消化道出血以口服为主,下消化道出血可采用保留灌肠的方法。但中医历来强调治病求本,发生急性消化道出血时,应用白及制剂迅速止血,虽为当务之急,但毕竟是治标之法,待急性出血控制后,必需审证求因,针对病因及时加以澄源治本,方能巩固疗效,防止再出血。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下面三对矛盾,方能出险入夷。
(1)治标与治本:正确识别标与本的主次缓急,是辨证施治的主要关键。急性消化道出血,大多以大出血急诊入院,表现为标急于本,出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,设法迅速止血,诚为当务之急,先采用白及等以塞流治标,待大出血控制后,即应根据中医缓则治本的原则,进行澄源治本。若因出血过多,气随血脱,出现失血性休克时,属于标本俱急,必须标本同治,本案两例即是如此,在用白及胶浆止血的同时,应用独参汤补气固脱,大出血控制后即予汤药或溃灵散以澄源治本。
(2)止血与活血:引起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虽然很多,但一旦血离脉络,溢于胃肠,即为离经之瘀血。因此在治疗大出血时,虽然止血是当务之急,但也不能忽视活血化瘀,否则必致瘀血内停,发生发热恶食,脘腹疼痛,甚至因“瘀血不去,血不归经”而致反复出血,可见止血与活血是相反相成的。因此案一在应用白及止血的同时,加服少量活血化瘀的参三七。溃灵散中既有止血的白及、乌贼骨,也有活血的当归、延胡、炙乳没,总之,要寓活血于止血之中,使止血而不留瘀,既有利于止血,又有助于止痛。
(3)降气与补气:治血必治气,气和血归经,所以治血必须调气。中医学认为“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”,故治脾病出血要注意益气,治胃病出血要注意降逆。但两者之间,有时随着病情的发展,矛盾可以转化。如有初因肝火犯胃,胃气上逆,火随气升,迫血妄行而致呕血,其正治本宜平肝降气,气降则火降,血随气行,自能归经循络,出血自止。但如失血过多,气随血脱,出现休克,复因气脱后血失统摄,更易发生再出血,此时矛盾发生了转化,已由气逆转为气脱,非但不能降气,反需大剂参、芪以补气固脱,案二即属这种情况。可见降气与补气,也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随证灵活应用,正确掌握常法与变法的辩证关系。

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