脉细弦、疫毒、瘀、虚、郁、

【医家】张云鹏
【出处】上海名老中医医案精选
【关键词】脉细弦、疫毒、瘀、虚、郁、肝硬化、苔薄白、乙肝、溲黄、湿、舌质暗红、舌质暗、肝炎、头晕、乏力、湿热、痛、热毒内蕴、瘀血阻络、湿热内蕴、邪热炽盛、瘀血留滞、口干渴、目干涩、苔白腻、梦多、热利、瘀血、黄疸、汗多、实热、肝积、腹胀、纳可、
【内容】
陈某,男,33岁。初诊2007年7月31日。

主诉:自觉右胁作胀数月。
患者有慢性乙肝“大三阳”病史6年。2007年1月24日HBV-DNA 7.52×108(<103)。2007年7月29日查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1U/L,谷氨酰转移酶134U/L,血小板70×109/L,B超示:早期肝硬化。


现症:右胁作胀,纳可,目干涩,溲黄。舌质暗红,苔薄白,脉细弦。
中医诊断:肝积,肝疫。


西医诊断:乙肝后肝硬化,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。

辨证:疫毒内伏,湿热内蕴,瘀血阻络。
治法及方药:清解疫毒,清热化湿,化瘀通络。
丹参10g 郁金10g 白花舌蛇草30g 垂盆草30g 六月雪30g 苦参30g 野菊花30g 陈皮6g 苏梗10g 茵陈30g 佩兰10g 芦根30g 龙胆草10g 炙鸡金10g 夏枯草15g 茯苓10g 7剂
二诊(2007年9月4日)乏力,肝区胀不痛,眠差梦多,目干溲黄,口干渴。舌质暗,苔薄白,脉细弦。8月29日血检示:HBV-DHA1.01×103,表面抗原>250,e抗原10.05,e抗体0.55,核心抗体7.29,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8U/L,谷氨酰转移酶75U/L。


原方加石斛15g、连翘30g。日1剂,续服2周。
三诊(2008年1月10日)乏力,小溲黄,目糊,头晕。2008年1月8日复查肝功能全部正常。血小板90×109/L,较前有所升高。舌质暗红,苔薄白,脉细弦。
丹参15g 郁金10g 白花舌蛇草30g 垂盆草30g 六月雪30g 野菊花30g 陈皮10g 紫花地丁30g 败酱草30g 鸡血藤10g 马鞭草30g ?虫10g 石见穿30g 生黄芪15g 茵陈30g 栀子10g 合欢皮15g 7剂

四诊(2008年6月12日)头晕,出汗多,目糊改善,胁下无不适,腹胀,便尚畅。6月10日复查:谷氨酰转移酶66U/L,黄疸指数(-),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-),表面抗原(+),核心抗体(+),余3项(-)。舌质边尖红,苔白腻,脉细弦。

丹参10g 郁金10g 白花舌蛇草30g 垂盆草30g 六月雪30g 赤芍30g 野菊花30g 紫花地丁30g 败酱草30g 大青叶30g 夏枯草30g 炙鸡金20g 连翘30g 淮小麦30g 鸡血藤20g 8剂

随访(2008年10月15日)2008年9月22日复查肝功能已正常,HBV-DNA转阴性。


【按语】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实致虚,虚中夹实,虚实错杂的多脏腑受损的疾病,治疗应从整体出发,探求虚实,分清标本。张氏主张清补兼施,清中寓补,补中有散,来抑制乙肝病毒的繁殖,做到祛邪不伤正,扶正不留邪,审证求因,辨证施治,达到消除病毒,调控免疫的目的。B超提示早期肝硬化,疫毒、瘀血、湿热为其病因,治疗当以解毒、活血、清热利湿为要。张氏喜用白花舌蛇草、垂盆草、六月雪、苦参、野菊花、紫花地丁、败酱草、连翘、大青叶等药清热解毒;龙胆草、夏枯草等清热泻肝;茵陈等清利湿热,保护肝功能;丹参、郁金、莪术、?虫、水红花子、马鞭草、鸡血藤等活血化瘀;薏苡仁、佩兰等祛湿;同时,常佐以茯苓、陈皮等健脾,苏梗等理气和胃,取“治脾胃以治肝胆”之义。赤芍性苦、微寒,归肝经,有清热凉血,散瘀止痛作用。患者素有疫毒内伏,热毒内蕴日久入血分,邪热炽盛致酶学指标异常,舌质暗又有瘀,赤芍用量加大至30g,取其清血分实热、散瘀血留滞的作用,效如桴鼓。本案治疗将近1年,疗效显著。
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