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、口苦、发热、苔腻、湿热

【医家】程门雪
【出处】程门雪医案
【关键词】湿、口苦、发热、苔腻、湿热、心烦不安、胸闷、寒热、消毒、湿温、痰、胸闷不舒、寒热往来、少阳病、舌质红、湿热者、口腻、低烧、阳虚、感冒、高烧、心烦、下午、口淡、身热、外感、口甜、脉弦、伤寒、苔黄、不解、暑湿、口干、燥、
【内容】
梅某 女 67岁
寒热不解,四肢酸楚,心烦不安,口苦,苔腻黄,脉弦。先拟和解枢机。

软柴胡一钱 竹沥半夏二钱 酒炒黄芩一钱半
辰赤苓三钱 炒枳壳一钱 苦桔梗一钱


黑山栀皮一钱半 清水豆卷三钱 益元散四钱(包煎)
甘露消毒丹四钱(包煎) 二剂

【按】这是一种湿温型的发热。一般身热不壮,即使得汗,也不易退净,热有些起伏,下午或有形寒,在初夏(雨季,暑湿交蒸)或秋初(暑热未净)时是常见的。必待里湿得化,然后表热能解,多发汗反使湿易化燥,是无益的。程老治疗此类病证,有很好的理论和经验,试从此例分析:


(1)小柴胡法:仲景小柴胡汤治原因不明之低烧,或发热在一周以上,略有形寒(即《伤寒论》所谓“少阳病寒热往来”)者,效果最好。如果是高烧、未得汗、感冒初起的发热,必须与解表之药同用,才能疏透。柴胡和解少阳枢机之邪,半夏化湿,黄芩清热,三药配合,是使邪从半表半里而外达,则内外不致合邪;辛开苦降,湿化热清,使湿热不致胶结(也是使湿热不要合邪),是内外兼顾的方法。半夏辛温,用竹沥制则滑痰而温性可以减轻,山栀苦泄,用酒炒则可使之逗留在上、中二焦。目前这种炮制法某些地区已少应用。
(2)枳实栀子豉法:本例心烦不安,也有胸中懊、胸闷不舒的含意。程老对寒热、胸闷、口苦,属表邪而内有湿热者,常喜仿仲景枳实栀子豉汤法,退一步以清水豆卷代淡豆豉,用作轻清发汗,以退表热;山栀清里热而除心烦;枳壳代枳实,理气宽中,以治胸闷。
(3)枳桔苓:这是小型的杏苏散。杏苏散原方用杏仁、苏梗、桔梗、前胡以开上,半夏、陈皮、枳壳以宣中,茯苓、甘草以渗下,全方开上的作用大一些。比之三仁汤用杏仁以开上,蔻仁、厚朴、半夏以宣中,薏苡仁、通草、滑石、竹叶以渗下,则对中、下焦的作用较大了。
(4)益元散和甘露消毒丹:这两种成药,前者是滑石渗下,生甘草清热,合朱砂则清心安神。后者内有蔻仁、藿香、薄荷、菖蒲的通气化湿;射干、黄芩、连翘、贝母的清热化痰;茵陈、滑石、木通的渗湿利尿。主治湿温证,热多于湿,而肺胃有热兼有口鼻证者更为对症。

内有湿热,察舌是很重要的望诊法。简单地说:苔腻的厚薄,可辨湿的多少;苔腻的部位在前或中、后,是上焦或中、下焦的表现;挟寒则白,挟热则黄,热盛则灰或黑;舌质红则阴伤,淡则阳虚。再参合问诊:口腻、口淡属湿,口干属热,湿多于热则口甜,热多于湿则口苦。南方水土潮湿,一般的外感病,常多挟湿,这种辨证法尚还简便可取。由于本证口苦苔黄,可知热多于湿,所以此案用芩、栀、益元、甘露四药,其偏重于清热,是可以理解的。
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