痰、湿、淋、瘀、乏力、肿块
【医家】邱仲川
【出处】橘井流芳——上海曙光医院经典医案赏析
【关键词】痰、湿、淋、瘀、乏力、肿块、痰核、头晕、口干、燥、大便干结、多汗、痰毒、痛、面色少华、水湿内停、湿浊内蕴、清阳不升、脾胃亏虚、气血瘀滞、胸闷不适、营卫不和、夜寐不宁、形体消瘦、脉细弦、苔黄腻、胃溃疡、淋巴瘤、神清、痰积、肿瘤、腹痛、寒泻、汗出、定时、润肠、胃病、齿痕、胸闷、舌红、脾虚、消瘦、虚、郁、聚、积、
【内容】
郑某,男,54岁,退休。2005年6月17日发现“淋巴瘤1月余”就诊。
患者既往有胃溃疡病史,3月前无原因出现腹痛,不定时发作,隐隐作痛,进行性消瘦,曾行胃镜,肠镜检查未见异常。后于某医院行CT示小肠肿块,于1月前行小肠肿块切除术,术后病理示:NHL(弥漫大B型),肿块旁肠系膜淋巴结5/5见肿瘤转移。术后行化疗1次,CHOP方案(VCR 2mg,第一日,表阿霉素50mg,第一日~第二日,CT× 0.8g,第一日,泼尼松50mg,第一日~第五日)。为求进一步治疗,前来就诊。
体检:神清,气平,形体消瘦,面色少华,左侧颈部,右颌下,双侧腹股沟可及肿大淋巴结,大小不一,质中等,活动度可,无触痛。心肺无殊,肝脾肋下未及,双下肢无肿。实验室检查:B超:双侧腹股沟,右颌下,左颈部,左腋下可见肿大淋巴结。
刻诊:患者头晕,乏力,口干,多汗,时有胸闷,纳食差,夜寐不宁,大便干结,小便尚调。舌红,边有齿痕,苔黄腻,脉细弦。
【诊断】中医:痰核(痰瘀交阻,湿浊内蕴);西医:NHL(弥漫大B型)。
【治则与处方】和胃化湿,消痰散结。处方为涤痰汤合左金丸加味:
炒党参15g,生地黄12g,云茯苓9g,广陈皮6g,制半夏9g,黄连3g,吴茱萸1g,炒黄柏9g,石菖蒲12g,夏枯草9g,胆南星9g,枳实9g,羊蹄根12g,全瓜蒌切12g,天门冬20g,冰球子12g,龙葵9g,煅瓦楞20g,焦山楂9g,焦六神曲9g,生甘草9g。7剂。
【治疗效果】服药7剂后,患者头晕、乏力、口干、多汗有所好转,大便通畅,纳食好转,夜寐仍不甚安稳,原方加夜交藤后继用。此后患者定期化疗,并随证加减运用原方,颈部,腹股沟等处淋巴结消失,症情好转。
【按语】NHL中医属于痰核,患者患胃病日久,脾胃亏虚,脾虚运化失司,水湿内停,凝聚为痰,痰积日久,痰毒蕴结于里,故见颈部痰核累累;病久气血瘀滞,痰瘀夹杂,气血充盈不足,周身无以濡养,则有乏力,痰瘀交阻,清阳不升,故见头晕,心血失养,则有胸闷不适,营卫不和,腠理不密而致汗泄失常,动后更耗气伤津,则有动则汗出。患者化疗后,阴液耗损,则见口干、纳寐差、大便干结等证。
治疗上以化湿消痰散结为主,辅以养阴清热。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,降逆和胃,陈皮理气燥湿,顺气消痰,佐以茯苓健脾渗湿,俾湿去脾旺,痰无由生,合用胆星、石菖蒲化痰开窍,枳实和胃豁痰,破气开郁,夏枯草散结化痰,全瓜蒌宽胸化痰,润肠通便,共奏燥湿化痰,理气和胃之功效。方用左金丸,黄连苦寒泻火,吴茱萸反制黄连之寒,以入肝降逆,肝胃和调,加强和胃之功效。用生地,天门冬养阴清热,羊蹄根、冰球子、龙葵、黄柏清热解毒,消痰毒瘀积。患者脾为虚弱日久,更加用瓦楞子、焦楂曲加强顾护脾胃。
(邱仲川医案,励璟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