舌苔薄白、脉沉滑、气血两虚

【医家】陈增潭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舌苔薄白、脉沉滑、气血两虚、自汗出、慢性活动性肝炎、肝硬化、带下多、唇淡、出血、肝功能异常、虚寒性腹痛、痛、肝脾肿大、肝郁血瘀、静脉曲张、脾胃虚弱、面色苍白、纳少腹胀、脾胃虚寒、慢性肝炎、下肢浮肿、腰背酸痛、行经腹痛、体质瘦弱、中气不足、出冷汗、舌质红、鼻衄、便溏、紫癜、紫斑、蛔虫、瘀斑、浮肿、腹胀、中气、月经、肝炎、衄血、汗出、湿热、血块、悬饮、虚脱、白带、下血、畏寒、痛经、伤寒、瘀、淋、积、
【内容】
易某,女,20岁。
初诊:1975年3月17日。
主诉及病史:1969年因经常牙龈出血,身倦无力,查血小板减少,最低30×10ˉ9/L,曾住某医院,经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,血小板有所上升,后因淋雨感寒,继又下降,多数情况下血小板计数70×10ˉ9/L~90×10ˉ9/L。当时曾查肝功能ALT正常,TTT 7u(正常值6u以下),1972年11月因驱蛔虫查血ALT 131Ku(金氏单位,正常值130以下),TTT 11u,此后ALT逐步上升,至1973年12月ALT上升至500Ku以上,曾用葡萄糖等静脉滴注治疗,ALT降至正常,但TTT 12u,3个月后ALT又上升到500Ku以上,此后屡经中西医药治疗未效,延至1975年3月找笔者诊治,来诊前半月在某医院查血ALT 330Ku、TTT 12u乙型肝炎表面抗原(HB-sAg)阴性,血红蛋白9.3g/L,白细胞7×10ˉ9/L,血小板94×109/L。
诊查:肝区明显疼痛,身倦,腿软,腹胀,畏吃冷食,大便稀,日一次,尿色浅黄,经常牙龈溢血或鼻衄,易自汗出,四肢清冷,有时下肢浮肿或见紫癜,腰背酸痛。平时带下多,清稀如水,经期后错,经水色淡,杂有黑血块,行经腹痛,有时痛剧伴周身出冷汗,甚而几至虚脱,需到医院急诊。体质瘦弱,精神委靡,慢性病容,面色苍白,唇淡,舌苔薄白,舌质较淡,两脉沉滑细。腹部平软,肝脏肋缘下3.5cm,质地中等偏硬,脾脏左肋缘下3.0cm,质中,下肢无浮肿,皮肤散在陈旧性瘀斑。西医诊为慢性活动性肝炎、早期肝硬化。
辨证:气血两虚,肝郁血瘀,余邪未清。
治法:先是给予益气养血健脾柔肝兼清湿热之剂,后以黄芪建中汤为基础加味治之。
处方:生黄芪25g党参15g白芍18g当归12g鸡血藤30g白术12g丹参15g桂枝5g女贞子15g何首乌15g五味子12g?虫6g炙甘草10g生姜3g大枣7枚饴糖30g(烊化冲服)每日1剂,水煎2次,兑入饴糖服。自服上药后食欲增加,日进主食500g,畏寒减轻,大便转成形。至1975年10月23日查血ALT正常,TTT 7u,血红蛋白12.2g/L,白细胞7.2×10ˉ9/L,血小板137 × 10ˉ9/L。舌苔薄白,舌质红润,脉沉滑,肝脾各在肋缘下2.0cm,质中。其后仍守前方,因易汗出加浮小麦30g、山萸肉12g,或加桑椹子12g、益母草12g养肝肾调经。继续调治半年余,肝功能一直保持正常,血小板110×10ˉ9/L~120×10ˉ9/L,未再发生衄血紫斑等,月经正常,痛经基本消除,白带减少,肝肋下2.0cm,脾肋下1.5cm,质中。曾作×线食管钡剂造影,未见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,恢复全日工作。1977年8月复查,自觉良好,一直正常工作,检查舌苔薄白,舌质正常,脉沉滑,肝肋缘下1.0cm,质软,脾脏左肋缘下刚可触及,白细胞9×10ˉ9/L,血红蛋白12.7g/L,血小板196×10ˉ9/L,ALT正常,TTT正常,A/G 5.1/2.5g%。
按语:本例青年女性,肝功能异常2年多,肝脾肿大,质地较硬,血小板减少,经常出血,为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。身倦肢凉,面白唇淡,纳少腹胀,便溏度清,带下多,自汗出,乃一派气血两虚,中气不足,脾胃虚寒之象,故用黄芪建中汤以补气血,以充中气。方中黄芪补气,当归、白芍、首乌补血,党参、白术、炙草、饴糖、大枣健脾补气,桂枝温通血脉,生姜散寒健胃,配合丹参、鸡血藤、益母草、?虫以活血散瘀,更宜以女贞子、五味子、桑椹子以养肝肾。且方中生姜、大枣并用,姜辛温散寒主卫,枣甘温补血主营,所以张锡纯说:“大枣若与生姜并用,为调和营卫之妙品”。枣不但补脾和胃、益气养血,且有解毒、调和诸药之功。脾胃虚弱,不耐药力者可配以大枣,则可缓药之性不伤正气,如《伤寒论》与《金匮要略》中之十枣汤,张仲景取芫花、甘遂、大戟以破积逐水治悬饮,但3药皆有毒性,故用10枚大枣以制其毒,使患者可耐该药峻猛之性。饴糖甘温,补脾缓急,配伍成小建中汤可治虚寒性腹痛。方中甘草、大枣、饴糖均为甘药,甘与辛(桂枝、生姜)合以生阳,甘得酸(白芍、五味子)助以化阴,阴阳和合,营卫调和,疾病乃愈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