痰、咳嗽、肺痈、胸痛、身热

【医家】赵绍琴
【出处】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
【关键词】痰、咳嗽、肺痈、胸痛、身热、吐、瘀、舌红苔黄、舌红苔腻、脉弦滑、脉洪数、咳喘、风温、壮热、吐脓、痛、脉弦滑而数、咳嗽胸痛、舌苔黄腻、心烦口渴、微恶风寒、痰中带血、脉细弦、苔薄黄、不恶寒、痰黄稠、脉浮数、发热、发烧、血痰、温病、口渴、舌脉、脉软、痰血、脓血、排脓、气短、痰多、苔薄、头痛、湿、痈、喘、
【内容】
姚某 女,56岁。
初诊
发烧7~8天,体温38.3℃,咳嗽头痛,咽红痰吐不爽,曾服止咳糖浆、复方甘草合剂、咳必清、枇杷露等,咳嗽未减,身热不退,今晨咳嗽胸痛,吐脓血数口,味臭且粘,继则痰中带血,胸胁作痛,舌苔黄腻,质红且干,两脉弦滑而数,大便略干,小便不多、色黄,心烦口渴。此风温蕴热,互阻于肺,发为肺痈,可用千金苇茎汤法加减治之。
鲜苇茎60克 冬瓜子30克 苦桔梗10克 薏苡米25克 桃仁10克 生甘草10克 甜葶苈3克 犀黄丸6克(分两次药汁送下)
二付
二诊:1963年5月11日。
身热渐退,体温37.5℃,咳嗽渐减而痰血亦轻,痰吐臭,两脉弦滑略数,胸中时时作痛,舌红苔腻浮黄且干,肺痈重证,再以清肃化痰,逐瘀排脓。
鲜苇茎60克 冬瓜子30克 川贝母10克 杏仁泥10克 前胡3克 桃仁10克 薏苡米25克 黛蛤散12克(布包) 苦桔梗10克 生甘草6克 犀黄丸6克 三七粉1.5克(分两次药汁送下)
三付
三诊:1963年5月15日
前方连进三剂,身热已退净,体温36.9℃,咳嗽大减,痰吐甚少,已无血脓臭味,自觉胸痛亦止,两脉弦滑,数象亦差,舌红苔腻略黄,饮食二便如常,改用活血化瘀,祛腐生肌之品。
鲜苇茎60克 薏苡米25克 赤白芍各18克 桃仁6克 茜草10克 川贝母6克 北沙参25克 犀黄丸6克 三七粉1.5克(分两次药送下)
三付
四诊:1963年5月19日
身热退而咳嗽亦止,脓血臭痰未再吐,胸痛已止,舌脉如常,病已向愈,议用平调脾胃为善后之计,不可骤用温补,以防死灰复燃,辛辣油腻亦忌。
北沙参18克 生白术6克 炙甘草10克 生熟意米各12克 茯苓 10克 白扁豆10克 冬瓜皮子各15克
五付
五诊
药后诸症悉平,饮食二便正常,胸透亦已复常,脉软舌净。嘱其休息一周,即可恢复工作。
按:肺痈一症向来归于内科,其实当从温病治之。其为风温蕴热,互阻于肺,热壅成毒,发为痈脓。治用千金苇茎汤加味,其犀黄丸之用,最为得力,足补苇茎解毒之力不逮之缺憾。肺痈之治,当辨其脓成与未成,溃与未溃,一般当分四期治之。赵师有家传四法,兹录之以备参考。
初期:肺痈未成,发热微恶风寒,兼有咳嗽,喘憋,痰多微黄,胸痛,苔薄黄,脉浮数。治以辛凉清解,肃肺化痰,可用:
薄荷3克 前胡6克 贝母12克 生石膏12克 杏仁10克 苏子10克 黄芩10克 鲜芦茅根各30克
中期:壮热不恶寒,咳喘,痰黄稠,胸痛,口渴,舌红苔黄腻,脉洪数。治以泄热化湿,肃肺消痰,可用:
甜葶苈6克 前胡6克 黄芩10克 桑白皮12克 皂角6克 桔梗10克 银花15克 生甘草6克 贝母10克 醒消丸6克(分二次)
极期:壮热,咳喘胸痛,吐脓血痰,或脓臭痰,舌红苔黄腻,脉洪数。治以清化痰,活血通瘀,可用:
鲜芦根90克 冬瓜子30克 桃仁6克 苡仁30克 鱼腥草30克 甜葶苈3克 黄芩10克 皂刺3克 银花30克 犀黄丸6克(分二次服)
后期:余热不退,脓痰渐净,身疲气短,苔薄质红瘦,脉细弦小数。治有甘寒养阴,活血通络,可用:
麦冬10克 贝母10克 生黄芪12克 桑白皮10克 苡仁30克 赤芍10克 地骨皮10克 生甘草6克 桔梗10克 丹皮10克 南北沙参各30克
(《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》)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