昏迷、郁、脉滑数、抽搐、发

【医家】廖浚泉
【出处】廖浚泉儿科医案
【关键词】昏迷、郁、脉滑数、抽搐、发热、痰、痰热、舌苔白腻、舌边尖红、高热、神昏、项强、肝风内动、苔黄腻、脉细数、惊风、暑温、嗜睡、肝风、气分热盛、颈项强直、余热未尽、口腔溃疡、舌红苔薄、牙关紧闭、小便短黄、邪热内陷、筋脉挛急、热传心包、四肢抽搐、头歪斜、舌淡红、苔薄白、目斜视、目上视、苔白腻、汗多、病后、烦躁、风火、发绀、腹痛、气粗、口唇、口干、脉缓、便秘、气喘、头痛、遗症、乙脑、阴虚、内热、痉、淋、湿、
【内容】
郭某某 男,4岁。因发热一周,抽风昏迷一天,头痛、腹痛四天,于1975年8月29日入院。
住院检查摘要:急性病容,被动体位,嗜睡昏迷,口唇微绀焦,对光反射迟钝,咽充血,扁桃体双侧Ⅱ°肿大,呈陈施氏呼吸,腹壁反射未引出,右侧上下肢活动抵抗,右手抽动,克、布氏征(+),颈稍亢。(脑脊液检查:无色透明,蛋白阳性,细胞数434,分类:中性26%,淋巴74%,糖50毫克%,氯化物737毫克%,蛋白20毫克%。)
诊断:(1)乙脑;(2)急性扁桃腺炎。
病程与治疗:入院后即中西医结合治疗。除用抗菌素、冬眠、脱水剂及细胞色素丙外,并请中医会诊。
初诊:高热(体温39.7℃),汗多气粗,昏迷抽搐,颈项强直,大便难解,小便色黄。舌苔白腻,脉滑数。系暑温挟湿,袭入卫气,邪热内陷,引动肝风。治以解暑清热、化痰熄风之剂。
处方:
香藿5克 厚朴6克 竹茹1团 胆南星2.5克 云连3克 银花10克 桑枝12克 朱茯神15克 连翘10克 钩藤10克 羚羊角粉2克 蛇胆陈皮末1瓶兑服
二付
复诊:仍发热(体温38.9℃),昏迷抽搐,气喘鼻煽痰阻,口周发绀。舌苔白腻,脉滑数。暑邪未解,痰热内蕴,蒙闭清窍。宜解暑清热化痰,兼开窍熄风。
处方:
藿香6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法半夏10克 郁金10克 陈皮3克 茯苓12克 胆南星2.5克 僵蚕10克 地龙3克 竹茹1团 甘草3克 蛇胆陈皮末1瓶兑服
二付
三诊:发热渐退(体温38.2℃),嗜睡神昏,呼之可应,颈项强,头歪斜。舌边尖红,苔白腻,脉滑数。内热炽盛,肝风内动。拟白虎汤加熄风镇痉之品。
处方:
生石膏15克 知母6克 粳米30克 甘草3克 胆南星3克 钩藤10克 僵蚕10克 连翘10克 郁金10克 竹茹1团 惊风七厘散1瓶兑服
二付
四诊:仍发热,昏迷抽搐,目斜视,项强四肢拘急,牙关紧闭。舌边尖红,苔黄腻,脉细数。乃阳明气分热盛,肝风内动,津液受伤,筋脉挛急。治拟前方加减。
处方:
知母10克 粳米30克 甘草3克 连翘10克 钩藤12克 僵蚕10克 郁金10克 生石膏24克 元参10克 麦冬10克 竹叶6克 羚羊角粉2克
二付
五诊:项强昏迷,目上视,口及四肢抽搐。舌边尖红,苔黄腻,脉细数。乃邪热波及心包,以安宫牛黄丸一丸清心开窍。
六诊:发热(体温38℃),神昏、抽搐未减,口干便秘,小便短黄。舌苔白腻少津,脉滑数。系肝风痰热不尽所致。仍以平肝熄风,化痰清热为治。
处方:
钩藤10克 郁金10克 枳实10克 胆南星6克 甘草3克 蜈蚣2条 僵蚕6克 竹茹1团 法半夏10克 羚羊角粉1.5克 连翘10克 茯苓15克 陈皮6克 生姜2片 惊风七厘散1瓶兑服
二付
七诊:体温已降至38℃以下,抽搐逐渐减少,神昏烦躁哭叫,咽红口腔溃疡,大便难解。舌红苔薄腻,脉滑数。痰热不尽,邪恋未除,风火尚炽。治以清心开窍,兼化痰热。
处方:
生地12克 木通6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 银花10克 连翘6克 菖蒲3克 淡竹叶6克 郁金10克 僵蚕10克 钩藤10克 牛黄解毒片1瓶兑服
二付
八诊:诸恙悉平,言语蹇塞,左侧肢体活动不灵,左拇指拘挛不能伸直。舌淡红,苔薄白,脉缓。病后阴虚,余热未尽,血不荣筋所致。治以滋阴潜阳,养血祛风,舒筋活络法。
处方:
当归10克 杭芍10克 生地10克 鳖甲12克 牡蛎12克 石斛10克 地龙6克 鸡血藤膏10克 桂枝6克 钩藤10克 僵蚕10克 木瓜5克
二付
出院后继续调治善后。
按:高热、抽风、昏迷是乙型脑炎三大主症,辨证论治仍须分清主次缓急,才能迎刃而解。本病例暑温偏热,拟用新加香藿饮加羚羊角、钩藤、胆南星、蛇胆陈皮末等,清热祛暑,熄风化痰,表里两解;高热虽退,但邪陷肝经,热传心包,抽风昏迷未减,因以白虎汤加羚羊角、钩藤、郁金、连翘及安宫牛黄丸等,使里热得退,内闭得开;并用清余热、开心窍、通经络等法控制后遗症,使疾病得以痊愈。(《廖浚泉儿科医案》)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