瘰疬、痛、痰、脉细弦、湿、
【医家】陆观虎
【出处】陆观虎医案
【关键词】瘰疬、痛、痰、脉细弦、湿、舌质红、舌红、脓疱、苔微黄、苔黄、热利、湿痰、脉弦细、瘿瘤、脉细、郁、瘀、
【内容】
赵×× 男 24岁
辨证:瘰疬。
病因:湿痰互滞。
症候:颈部瘰疬,皮肤发痒,纳食泛恶。脉细弦。舌红,苔黄。
治法:利湿化痰。
处方:夏枯草9克 白茅根9克 川通草3克 冬瓜皮9克 山慈菇6克 橘叶6克 茯茯皮6克 蒲公英6克益元散9克(包煎) 大贝母6克 赤芍6克
方解:夏枯草、山慈菇化痰散结治瘿瘤瘰疬。茅根、通草、冬瓜皮、益元散清热利湿。蒲公英清热解毒止痒。橘叶行气开郁,散毒消肿。大贝母、赤芍凉血散结化瘀。
二诊
症候:颈部瘰疬痛,皮肤仍痒,纳食泛恶己减。脉细弦。舌质红有刺。
处方:前方去茅根、蒲公英、益元散、橘叶、通草加萆薢9克 焦稻芽12克 栀子皮U克 竹茹9克 小金丹1·5克(冲服)。
方解:萆薢、栀子皮清热利湿。焦稻芽、竹茹健胃化痰。小金丹消肿散结以治瘰疬。
三诊
症候:颈部瘰疬仍痛。肤痒渐轻。纳食泛恶已止。脉细弦。舌质红,苔微黄。
处方:前方去焦稻芽 竹茹 山慈菇 粉萆薢 加猪赤苓各6克 泽泻6克 粉丹皮6克 蒲公英9克。
方解:因纳食泛恶已止,但瘰疬仍痛并有肤痒,故减去焦稻芽、竹茹等药,而加猪赤苓、泽泻、蒲公英等以利尿渗湿解毒。
四诊
症候:颈部瘰疬仍痛,皮肤起脓疱,仍痒,脉细弦。舌质红,苔微黄。
处方:因痛痒未消又起脓疱,故前方去粉丹皮加紫花地丁9克 山慈菇9克
五诊
症候:颈部瘰疬仍痛,皮肤脓疱痒减。脉细弦。舌红,苔黄。
处方:前方去栀子皮 泽泻 猪赤苓 赤芍 大贝母加蒲公英9克 制乳没各3克 青陈皮各3克 制僵蚕9克白茅根30克。
方解:因肤痒减轻,瘰疬仍痛而加入僵蚕、青陈皮理气消肿化痰。加入白茅根、乳香、没药、蒲公英清热解毒、活血消肿、化痰止痛。
六诊
症候:颈部瘰疬已消,仍有阵痛,肤痒已止,肿疱亦收。脉细弦。舌质红,有刺微黄。
处方:前方去茯苓皮 青陈皮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白茅根 加益元散9克 栀子皮6克 土贝母6克 赤芍6克橘叶6克
七诊:
症候:颈部瘰疬见消,阵痛渐轻。脉细弦。舌质红,苔浮白。
处方:前方去小金丹 栀子皮 冬瓜皮 加紫花地丁9克 黛蛤散 炒竹茹
八诊
症候:颈部瘰疬已消、痛止。脉弦细。舌苔浮黄。
处方:前方去橘叶 益元散 黛蛤散 加连翘6克 银花6克丝瓜络6克
九诊
症候:颈部瘰疬己消,湿痰己化。脉细。舌红有刺。
处方:夏枯草9克 通草3克 蒲公英9克 竹茹9克土贝母9克 黛蛤散9克 橘叶6克 赤芍6克 山慈菇9克 陈皮6克 半夏6克
共研细未,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5克,睡前温开水送服。
方解:夏枯草、山慈菇,蒲公英消散瘰疬,通草、陈皮、半夏利湿化痰。赤芍、土贝母活血凉血散结。黛蛤散、橘叶化痰消瘰清热。
【按语】此症经过先后九诊,治疗方法虽在每次均有增减,而全程用药味不过二十余味,总为利湿化痰,消肿软坚,活血止痛,解毒通经之品。按症候之转变,随时增减,收效很速。最后用丸药治疗以求根除。对慢性病之处理,堪称得法。又按此证系一顽固病证,病状多端,此起彼伏,而每方辄能压倒病势,终于第八诊后,病情全部消退,至九诊续用丸药根除,整个治疗经过,颇堪玩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