瘀、咯血、虚、痰、气逆、咳

【医家】王少华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瘀、咯血、虚、痰、气逆、咳嗽、月经过多、梅核气、润肺、咳血、气滞、虚劳、血虚、胁痞、郁、咳嗽咯血、咯痰不爽、肝血亏虚、瘀阻肺络、肝气上逆、气滞血瘀、苔薄黄、脉虚数、肺结核、逆气、肾水、闭经、太息、胀痛、头痛、吐血、虚泻、眩晕、咽干、欲饮、月经、失血、痛、
【内容】
徐某,女,36岁。
初诊:1979年4月17日。
主诉及病史:20岁时患经前紧张症而于经前旬日乳房胀硬、乳头痛,结婚后又屡发梅核气。1978年11月因咳嗽咯血就医,胸透为右中下肺浸润性肺结核,经西医对症处理,血止后续用抗痨疗法,证情不稳定。此次因咯血发作9天不止而住院治疗。中医诊断为虚劳咯血。治法宗清肺止咳、凉营止血、敛肺化痰,方用茜根散、百合固金汤、咳血方等出入,效果不满意。
诊查:咳嗽咯痰不爽,痰中夹少量血已两旬余,每日五七口至十数口不等,色暗多鲜少,胸胁痞闷或痛,太息,咽干不欲饮,胃呆少纳,眩晕。先是月经过多13载,近四年来月经错后,现已闭经4个月余。脉虚数,舌正红、苔薄黄。
辨证:肝血亏虚,肝气化火,火载血升,瘀阻肺络。
治法:柔肝、疏肝、降逆、化瘀、清肺,方选黑逍遥散、生地大黄方、百花膏出入。
处方:生地黄川百合各15g全当归6g醋炒柴胡4.5g炙款冬花云茯苓各12g赤芍白芍粉丹皮广郁金各9g锦纹大黄(酒炒)3g代赭石(杵碎,先煎半小时)30g 6剂服药开始第一二天,咳嗽不减,血量反有所增加,色仍暗而有小块,因胸胁部痞闷之势较前减轻,神情亦有起色,遂守方不变;服至第四天时,痰中仅见一次血丝;至第六日,血即停止。后用润肺化痰、养血柔肝方药巩固,咯血未再发作。
按语:本例经前有乳胀痛硬及梅核气病史,就诊时尚有胸胁痞闷的见证,这些都符合“女子不足于血,有余于气”之说。且肝为藏血之脏,“女子以肝为先天”,少女时即月经过多,历时十三载,其结果必然血虚不能养肝,使肝体失柔而肝用独亢,一则肝气上逆,血随气逆而上溢,再则气化为火,火载血上而外溢,所谓“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”。张景岳亦云:“失血之由,惟火与气”。今患者血虚气滞于前,为本;气化为火于后,为标。此火乃五志之火,与六淫之火大相径庭,非苦寒直折所能扑灭。根据唐容川“气逆血中,此血证之一大关键也”,及缪仲醇治血三诀中“宜降气不宜降火”的意见,宜采用开郁降逆的治法,当然还要养血柔肝,以期符合于“中年治肝”的论点。此外,气滞者血亦瘀,是以所咯之血多色暗。《血证论》指出:“凡治血证,必先以祛瘀为要”,因而行血化瘀一法,也应一并筹划。考虑到虚劳病其体早虚,又见气滞血瘀病机,处此体虚有实邪阶段,可以补虚泻实并进,庶几补不留邪,泻不伤正。方药方面:①首选黑逍遥散增损,重在治肝,体用兼顾。地黄可生用,生地黄除凉血止血外,又可滋肾水以涵肝木,《医宗必读》云:“补肾即所以补肝”,所谓“母能荫子”是也。此“隔一”之治。②大黄在选用之列,借以通降化瘀,推陈致新,损阳和阴。对此,前人多有体会,如唐容川治血证亦主用之。他认为“全在大黄,降气即所以降血”;又说:“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,致血有不和处,大黄之性亦无不达……既速下降之势,又无遗留之邪”。至于虚弱体质能否应用大黄的问题,何梦瑶认为,人不问虚实强弱,对于有血妄行瘀蓄者,大黄、桃仁仍在必用之列。此说颇具现实意义。当然,虚人用大黄,一要用小量,二要中病即止,不可过剂。③遵照“宜降气不宜降火”的治血要诀,再增入一味赭石。此药最受张锡纯赏用,他用龙骨、牡蛎、萸肉、三七4味组成补络补管汤,以之“治咳血吐血,久不愈者”。方后注云:“服之血犹不止者,可加赭石细末五六钱”。其治血之功,于此略见一斑。尽管张氏用赭石常取其作“降胃之药”,但赭石主入肝与心包二经,凭其质量之体,入肝以镇肝经逆气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通过其镇逆作用,使肝气不上逆而正常上下运行,血亦随之运行而咯血可止。④患者咯血之际每伴咳嗽,亦应予以注意。询得咳呛不扬、咯痰欠爽,当责之气火灼肺,除柔肝疏肝以宁气火的治本措施外,再参入百花膏作清肺润肺以宁嗽的治标手段。由于药证相对,因而奏效较捷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