痰、阴虚、无神、燥、嗽喘、

【医家】王孟英
【出处】回春录新诠
【关键词】痰、阴虚、无神、燥、嗽喘、不饥、不眠、客热、口干、伤阴、便秘、湿热、外感、微热、瘀、湿、
【内容】
吴薇客太史令堂,患痰嗽喘逆,便秘不眠,微热不饥,口干畏热。年逾六旬,多药勿痊。孟英切其脉,右寸关弦滑而浮,左关尺细软无神,是阴虚於下,痰实於上,微兼客热也。攻补皆难偏任。与:(竹)茹 贝(母) 旋(覆)(石)斛(海)浮石芦根冬瓜子 枇杷叶杏仁花粉为剂,以熟地泡汤煎服,则浊药轻投,清上滋下,是一举两全之策也。投匕果应,再服而大便行,渐次调养获痊。
按:此案王氏系凭脉取症。盖以右寸关弦滑而浮, 为痰实於上。左关尺细软无神,为阴虚於下。然以上实为急,故方中除熟地、石斛而外,余药皆肃肺蠲痰之品。此亦“权缓急”之治也。
此类阴虚痰实之证,治疗时扞格棘手之处实多,前案已言之甚详。盖滋阴填补之药,大多质重味厚,性腻而滞,且阴虚无骤补之方,久服又往往酿痰助热,或腻膈碍运。所谓“下焦未受其益,而中焦反先受累矣”。而祛痰之治,必兼理气去湿,药非辛燥,难克以刚制柔,而投之则每致耗液伤阴,顾此碍彼。若滋填与祛痰两法并用,又混同牵掣,皆难着力。因此治疗效果,总总不甚理想。王氏擅长清补养阴之法,书中此例特多,既能滋阴而不腻,又能祛痰而不燥。适得“两全其美”。盖其察病之深浅,善能权缓急而厘定主次。如此类病证,除精心选择药物之外,而尤着重於治法之讲求,或清化湿热,或开窍通瘀,或培土舒肝,或肃肺理气等等,随手拈来,皆成妙谛。以其谓痰者,非徒指咯出之痰,凡属津精为邪所化即成痰也。故其治痰,不拘一法,乃因证而施。惟於外感挟痰之证,则多兼肃肺以旋运气机,此独异於寻常,亦往往获得卓越效果。学者於此等处宜留意焉。

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