瘀、痛、痛经、水肿、手足肿

【医家】高辉远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瘀、痛、痛经、水肿、手足肿胀、舌质淡、腹胀、口苦、月经、血块、湿、郁、月经先期、经脉不通、月经不调、瘀血阻滞、冲任虚寒、舌苔薄腻、舌苔薄白、脉沉弦、附件炎、食欲差、脉沉细、温燥、血瘀、寒热、肝炎、腹疼、消积、多梦、伤阴、燥、虚、
【内容】
江某,女,42岁。
初诊:1987年9月24日。
主诉及病史:曾患“肝炎”,现已痊愈,但右下腹部经前疼痛明显,经期手足肿胀,腰带增宽6cm,痛经剧烈,经后逐渐缓解,经量一般初暗淡,中间色红有血块,以后又暗淡,食欲差,饭后腹胀,口苦,眠差多梦,大小便均正常。
诊查:妇科检查,右下腹可触及包块,边缘清楚,诊断为:月经先期,右侧附件炎,舌质淡,舌苔薄腻,脉沉弦。
辨证:冲任虚寒,瘀血阻滞所致痛经。
治法:温经散寒,活血化瘀,利水消肿。
处方:艾叶10g香附10g生地15g当归10g川芎8g赤芍10g官桂6g丹皮8g益母草10g五灵脂10g苍术15g茯苓(连皮)15g 7剂
二诊:1987年10月27日。病人初服时右下腹疼痛明显,但继续服药则疼痛减轻,包块明显消退,月经颜色红而无血块,饮食好转,饭后腹胀,口苦,手足肿胀均有好转,舌质淡,舌苔薄白,脉沉细。病人已服上方28剂,要求再服。上方加川楝子10g、焦山楂10g。
三诊:1987年11月27日。服药后诸症基本消退,包块已摸不到,本次月经来潮,未再痛经。上方7剂,炼蜜为丸,每丸重10g,每日2丸,连服3个月以巩固疗效。
按语:此病人为“痛经”,证属虚实寒热夹杂,故非纯用祛瘀之法所宜,当以温经散寒与养血祛瘀并用,使血得温则行,血行瘀消,诸症可愈。方中艾叶、官桂为君,温经散寒,通利血脉。当归、川芎、生地、赤芍活血祛瘀,养血调经,丹皮、五灵脂、益母草祛瘀通经,共为臣药。香附理气解郁,调经止痛为佐药,正如李时珍曾称此药为“气病之总司,女科之主帅”。同时佐以连皮茯苓利水渗湿,苍术燥湿健脾,官桂与茯苓配合共奏温阳化气利水之功。二诊加入川楝子、焦山楂,既可疏肝解郁,消食开胃,又可消积导滞,以配合活血化瘀药物,消散包块。本证虽有包块,但未用破血散结之辛温走窜之品而包块亦消,因病人月经不调,痛经为甚,经调则痛消,痛消则结散,如不养血活血祛瘀调经而用辛温燥烈之品,只会耗伤阴血,则结愈坚硬难消,徒伤正气。此人水肿为血瘀经脉不通之水肿,血行则水行,不需大量利水,经调则水肿自消,故用连皮茯苓、苍术稍稍佐之,则水肿很快消退。从此例可以看出,只要抓住主证,不要急功近利,反而使症状很快消退,包块虽在,但经调则块消,疗效显著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