呕吐、颤抖、湿、消瘦、湿热

【医家】梁贻俊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呕吐、颤抖、湿、消瘦、湿热内蕴、面色不华、脾胃虚弱、血虚生风、恶心、口干、口苦、发热、口臭、头痛、脉沉细而弱、大便不调、不思饮食、午后低热、痰湿中阻、苔白腻、脉滑细、苔薄白、干咳、不解、脉滑、病重、纳少、胀痛、苔腻、虚热、脉细、燥、
【内容】
耿某,女,58岁。
初诊:1990年1月6日。
主诉及病史:进行性消瘦,伴手及头部抖动8个月,间断呕吐1个月。患者自1989年5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,8个月体重减少39斤,伴有不思饮食,双手及头部不自主抖动,近一个月来经常呕吐。为明确诊断及治疗,于1989年12月25日住我院消化内科病房,1990年1月6日转入中医内科病房。
诊查:现症:每日反复呕吐,呕吐物为胃内容物,双手及头部抖动,日见消瘦,身疲无力,终日卧床,二便正常。双手及头部不自主颤抖,面色不华,形体瘦削,舌质略暗,苔白腻,脉滑细。查脑电图示“轻一中度不正常”,肌电图示“神经源性损害”。院内外专家会诊诊断为“脊髓小脑病”。
辨证:血虚生风,痰湿中阻。
治法:养血熄风活血化湿和胃。
处方:当归10g白芍15g钩藤25g僵蚕15g全蝎10g天麻15g赤芍15g丹参25g橘皮20g竹茹15g西洋参10g(另煎兑),因有颅内高压,同时配伍甘露醇脱水治疗。
二诊:经上述处理后,呕吐渐有减轻,双上肢抖动较入院时减轻,但体重仍有下降,症状未完全控制。1月19日复出现前额胀痛,午后低热,T37.5℃~37.8℃,夜间干咳,大便2~3日一行,质不干,体力弱,体重继续下降,周身发热酸楚,口干、口苦、口臭,舌微暗,苔薄白,脉沉细而弱,考虑为长期脾胃虚弱,而致湿热内蕴。汤药自1月31日改以升阳益胃、清除虚热为主,用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减。
处方:人参15g(另煎兑)黄芪15g半夏15g防风8g羌活8g白芍8g陈皮8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5g柴胡10g黄连6g山楂10g生姜5片大枣4枚患者服上方7剂后,双上肢颤抖较前减轻,恶心好转,每日呕吐次数明显减少。再服药3剂后呕吐已止,食渐知味,食量增加,体重未再下降,头及手颤减轻。腰穿后轻微头痛,体温仍37.6℃。2月12日加用安宫牛黄丸2次/日,每次1丸。服药3天,体温降至正常,面色好转,体力增加,二便正常。2月19日减安宫牛黄丸,继服上方至2月24日,身体无明显不适,出院。出院后坚持中药治疗,3个月后复查神经系统基本恢复正常,脑电图、肌电图检查均正常。
按语:该患者病重且病情复杂,在住院期间进行了多项检查并多次专家会诊,最终方确诊为“脊髓小脑病”。中医学对该患者的辨证主要抓住两方面:一为双手及头部不自主颤抖,二为纳少、恶心、呕吐、体重进行性下降。颤抖多为内风所致,该病人面色不华,脉细,其颤抖为细颤,故考虑为血虚生风,分析其消化系统症状,结合其苔腻,脉滑,考虑为湿邪中阻,胃失和降,故先治以养血熄风,化湿和胃。药后呕吐及双上肢抖动减轻,但体重仍继续下降,口干、口苦、口臭不解,大便不调,且体温升高,周身酸楚等症状纷乱。经全面综合分析,认为其主要病位在脾胃,即长期脾胃虚弱,以致湿邪不化,阳气不升,久则湿热内蕴,故选用《脾胃论》之升阳益胃汤加减,补中有行,化湿而不燥。因腰穿后头痛、发热,参考辨病,西医会诊为“脊髓小脑病”,加服安宫牛黄丸清热醒脑开窍,终使呕止、食纳香,体重稳定,手头颤抖停止,余症皆除。经巩固治疗后脑电图、肌电图正常,病愈停药。追踪观察4年均正常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