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、齿痕、头重、气虚、胸闷
【医家】缪晚红
【出处】橘井流芳——上海曙光医院经典医案赏析
【关键词】湿、齿痕、头重、气虚、胸闷、痛、气阴两虚、视力下降、瞳神紧小、脉细数、邪毒久、苔白腻、脉细濡、舌淡、纳可、汗出、腹满、畏光、舌红、苔少、带状疱疹、阴虚火旺、肝胆火炽、肝经风热、夜寐多梦、周身乏力、目赤疼痛、湿浊内蕴、气虚湿阻、湿热内蕴、气不足、伤阴、久病、阴虚、多梦、流泪、
【内容】
陈某,女,46岁,职员。2008年12月11日因“双眼红,疼痛1周”就诊。
患者素有虹睫炎史多年,反复发作。第一次发病时曾有带状疱疹病史。1周前又出现双眼红,伴有疼痛,畏光,视力下降。自行用典必殊,双星明眼药水点眼,略好转。为进一步治疗,遂来我院门诊。查Vod:0.5,V0s:0.6,双眼睫状充血,角膜后可见细小粉尘状KP,Tyn(+),瞳孔直径3mm,光反应灵敏,瞳孔无明显后粘,晶体(-),玻璃体少量混浊。时有周身乏力,胸闷院腹满闷,头重,纳可,二便调,寐安。舌淡,边有齿痕,苔白腻,脉细濡。
【诊断】中医:瞳神紧小(气虚湿阻,邪毒久恋);西医:虹膜睫状体炎。
【治则与处方】益气除湿祛邪。处方:
党参20g,白术15g,防风20g,茯苓12g,薏苡仁15g,仙茅30g,淫羊藿30g,厚朴10g,石菖蒲12g,大青叶30g,板蓝根30g,白花蛇舌草15g。14剂。
西药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(典必殊)、阿托品局部点眼用。
〈二诊〉患者眼部症状好转,红痛不明显。查体:视力同前。无睫状充血,角膜后KP消失,前房Tyn不明显。瞳孔直径5mm,药物散大,晶体(-),玻璃体混浊不明显。动则易汗出,无胸闷头重,纳可,二便正常,寐不安,多梦,舌红,边有齿痕,苔少中裂纹,脉细数。证属气阴两虚,治宜补气养阴,佐以祛邪安神。处方:
黄芪30g,人参15g,白术15g,防风20g,茯苓12g,五味子6g,沙参20g,麦冬12g,枸杞10g,女贞子10g,远志6g,酸枣仁6g,大青叶15g,板蓝根15g,甘草6g。14剂。
西药典必殊,阿托品局部点眼用。
【治疗效果】继续用药1月后患者症状体征稳定,无不适,停药随访未见复发。
【按语】瞳神紧小,相当于西医学的虹膜睫状体炎,是指以瞳孔形态改变而命名的中医病名,临床表现为瞳孔展缩失灵,紧缩变小甚至小如粟米,针孔,伴有目赤疼痛、畏光流泪,黑睛内壁沉着物,神水混浊,视力下降的内障眼病。西医学主要为免疫力低下引发疾病,部分患者如本例患者则是感染病毒后发病。中医学病机主要为肝经风热,肝胆火炽,湿热内蕴等,久病则见阴虚火旺。而本病患者则是感染邪毒后,正气不足,不能驱邪外出,邪毒久恋所致。加之患者胸闷院腹满闷,头重为气虚无力运化水湿,湿浊内阻之象。舌淡,边有齿痕,苔白腻,脉细濡皆为此证之象。方中党参、白术、防风益气固表。茯苓、薏苡仁、厚朴、石菖蒲化湿。因肾气为气之根本,肾气为阳,故予仙茅、淫羊藿补肾阳益气,并助水湿气化。大青叶、板蓝根、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,为抗病毒要药。
湿浊内蕴日久可化热伤阴,故后出现气阴两虚症状。动则汗出为气虚症状,夜寐多梦为阴虚之象。舌红,边有齿痕,苔少中裂纹,脉细数皆为气虚阴伤之象。故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,佐以祛邪安神。在原方基础上去掉大量化湿药,仅剩一味茯苓,因其性味甘淡,可归于心经安神助睡眠,且与白术、人参、甘草同用为“四君子汤”,补气健脾。防风与白术、黄芪同用为“玉屏风散”,益气固表。西医学研究“玉屏风散”具有明显的提高免疫力作用。沙参、麦冬、五味子养阴。枸杞子、女贞子补益肝肾,滋阴明目。远志、枣仁安神。减少原方抗病毒药物的使用,去掉白花蛇舌草,大青叶、板蓝根用量减半。全方以益气养阴,提高免疫力为主,祛邪抗病毒为辅。患者服用后效果良好,未见疾病复发。
(缪晚红医案,俞莹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