瘀、头晕、寒凝、阳虚、气虚
【医家】郑源庞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瘀、头晕、寒凝、阳虚、气虚、心悸、舌质淡暗、神疲乏力、肾阳亏虚、心肾阳虚、阴寒凝聚、心悸头晕、血脉瘀阻、气不足、冠心病、脉迟缓、便溏、苔白、劳累、倦怠、胸闷、畏寒、乏力、血瘀、虚、
【内容】
黄某,女,51岁,已婚。
初诊:1988年3月5日。
主诉及病史:反复头晕(或黑蒙)伴心悸、胸闷5年余。曾先后两次住院治疗,经查为窦性心动过缓(最低心率36次/分)、窦性静止、Ⅱ度窦房结传导阻滞。此次因劳累过度,宿疾再发,患者自觉心悸头晕,有时黑蒙,神疲乏力,面目虚浮,畏寒肢凉,纳钝便溏。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,频发Ⅱ度Ⅱ型窦房阻滞,偶发窦性静止、全心停搏(最长P-P间隔达4秒),偶发室性逸搏、交界性逸搏和房性期前收缩。拟诊冠心病,双结病变。医者动员安装起搏器。但患者要求中医治疗。
诊查:舌质淡暗,苔白薄腻,脉迟缓细弱而结代。
辨证:心肾阳虚,阴寒内盛,血脉瘀阻。
治法:温阳益气,活血化瘀。
处方:黄芪15g淡附片(先煎)15g桂枝15g补骨脂12g丹参15g川芎9g淡干姜6g细辛(后下))3g炙甘草6g 7剂
二诊:4月2日。服药7剂,自我感觉尚好,便原方连服4周后,患者头晕、心悸、倦怠、乏力顿消,面目浮气亦退,食欲好转,体力增强,心率增至56次/分(ECG)。嘱原方再续服4周,复查心电图心率增至78次/分,心律失常完全消失。此后间断服药半年余,随访3年,自觉良好,期间多次复查心电图(含动态心电图),患者心率稳定在70次/分以上,心律均属正常。
按语:“阳虚则寒凝”,“气虚则血瘀”。本例患者心肾阳气不足,阴寒凝聚,血脉鼓动无力,心血运行不畅,血流滞缓瘀阻,于是心搏难以启动。故治疗应遵循《景岳全书》所云:“凡气虚者宜补其上,人参、黄芪之属是也;……阳虚者宜补而兼暖,桂、附、干姜之属是也”。然“心本乎肾”,肾为阴阳之根,肾阳亏虚则不能上承以温煦心阳,因而主张心肾同治,气血兼顾的方法。补肾阳以消阴寒,益心气以促心动,活血化瘀以通脉。用黄芪四逆汤加味,方中附子、桂枝、补骨脂、干姜以温心肾之阳,旨在促进心脉复动;黄芪之甘温益气以加强心脉运行;丹参、川芎之活血通脉以改善血流滞缓;入少量细辛散寒凝,甘草调和诸药,于是心肾之阳得以温煦;气血得复,心脉自然搏动得力,顽疾得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