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、头痛、肝硬化腹水、腹水
【医家】王翘楚
【出处】上海名老中医医案精选
【关键词】湿、头痛、肝硬化腹水、腹水、郁、瘀、虚、肝硬化、腹胀、形体消瘦、头痛头晕、苔黄腻、热利、腹痛、纳呆、臌胀、痛、不思饮食、大便秘结、肝脾两虚、肝胆湿热、瘀热互结、静脉曲张、大便时溏、腹胀痛、脾气虚、脉细微、气滞、瘀滞、唇干、瘀血、瘀热、乏力、腹大、腹满、眩晕、胁痛、头晕、尿少、肝病、气极、脾虚、肝郁、脾大、黄疸、口干、便秘、热毒、积、燥、聚、
【内容】
李某,男,79岁。初诊2004年5月27日。
主诉:腹胀、不思饮食、乏力、头痛头晕、口干、大便秘结半年余。
患者素有慢性肝病及血管性头痛发作史。曾在某医院理化检查,B超示肝硬化,门脉高压伴门脉栓子形成,脾大,腹水,脾静脉栓子形成。诊为“肝硬化腹水”。总胆红素53.4mmol/L,直接胆红素25.8mmol/L。
现症:头痛头晕,精神委靡,形体消瘦,言语轻微,面色赭黄,右胁疼痛。腹大如瓮,痛且胀。唇干,纳呆,大便数日不行,小便量少。苔黄腻,脉细微弦。
中医诊断:臌胀,头痛。
西医诊断:肝硬化腹水,血管性头痛。
辨证:肝郁瘀热互结,水湿壅阻,脾气虚惫。
治法及方药:疏肝健脾,益气活血,清热泄水。
黄芪30g 党参15g 钩藤18g 葛根30g 川芎15g 柴胡10g 龙骨30g 郁金15g天麻10g 焦栀子15g 姜竹茹15g 丹参30g 赤白芍(各)15g 生地10g ?虫10g冬瓜皮30g 蔓荆子15g 大腹皮15g 14剂
二诊(2004年6月10日)上方服后头痛、头晕缓解,腹胀痛减轻,能略进食,大便通,小便量增,色黄,苔黄腻减轻,水湿有驱动之机,唯瘀热仍盛。
于方中去蔓荆子加黄芩15g、猪茯苓各30g,加强清热利水渗湿之功,加生麦芽30g醒胃健脾。14剂。
三诊(2004年6月24日)饮食知味,精神渐转好,小便量增多色淡,大便时溏,腹痛腹胀减轻,再守原方加减。
上方加白扁豆30g、苍白术(各)15g,以健脾燥湿,助运化。连服2个月。
四诊(2004年8月19日)食量日增,自觉腹胁舒和,大便日行,小便基本正常,脉象转平缓。继以健脾益气、清热化湿之剂善后。
【按语】肝硬化腹水,在中医属“臌胀”范畴,是肝脾两虚加重发展的征象,从而形成“邪实正虚”的严重阶段。此案例是患者去年发现腹水、胁痛,渐而精神委靡,形体消瘦,腹痛腹满膨大,纳呆,便秘,尿少,以致正气亏虚。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,王氏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瘀血热毒郁结于肝,血行不畅,渐而瘀滞,日久戕伐元气,脾运受制,土虚不能运化水湿,水湿壅聚,潴留而见腹胀,夹瘀而现腹壁绷急。察其病症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脾气极虚,真脏已伤之证。病至肝硬化,既有肝、脾、肾受损之象,又有气滞、瘀停、湿留之证,表现为本虚标实。因此,应以“疏肝健脾、益气活血、清热泄水”为治疗原则。方中黄芪、党参健脾益气;柴胡、龙骨、郁金、白芍、丹参等活血疏肝柔肝,佐冬瓜皮、大腹皮、猪茯苓利水,消退腹水;虫破血逐瘀;竹茹甘寒善清热,合焦栀子清利肝胆湿热退黄,天麻、钩藤、蔓荆子清热平肝止头痛、眩晕。“气居血中,血裹其外,气阻则结,血始不流。”故益气健脾,调畅气机,和肝血,疏郁散瘀,清热利水。正补邪去,生机渐复,元气渐回,腹消形充。
从西医学看,根据本例症状、体征,可诊断为肝硬化腹水。除代偿期的病征明显外,又见腹壁静脉曲张,即门静脉高压征象;同时肝功能又明显损害,病情实已进入失代偿期。治疗上目前尚无理想的方法。由于患者兼有黄疸、腹水和肝功能损害,经西医内科积极治疗后,疗效亦不明显。为此,另辟蹊径,从中医治疗反而有效,不仅改善了体征,对肝硬化的实质性病理也许有延缓其发展的可能,值得深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