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、头痛、气虚、清阳不升、

【医家】王文雄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痛、头痛、气虚、清阳不升、寒凝、血瘀、气滞、气虚血滞、营卫不和、胃脘痛、气不足、脉沉缓、呕吐、气短、寒热、感冒、痞满、气郁、腹痛、失眠、苔白、吐后、外感、胸痛、血热、血滞、阳虚、舌胖、虚、
【内容】
益气升阳、养血活血治疗头痛
主诉及病史:患者苦头痛10余年,凡受热、遇凉、失眠、情志不遂等诱因均可致头痛。痛发虽用止痛剂亦难以缓解,中药亦遍尝养血柔肝、活血止痛之剂仍不能控制。
诊查:患者形体较丰腴。脉沉缓,舌胖、苔白,头痛以前额印堂部位为甚,头痛甚时呕吐,吐后痛势可缓,但自觉心下作难,气短难续。
辨证:证属气虚血滞,气虚则清阳不升,血滞则血液不能上荣。
治法:以益气升阳,养血活血为治。
处方:生黄芪30g炒潞参15g炒白术10g老鹿角10g云茯神12g老川芎10g炙柴胡6g炒白芍10g川当归10g制首乌15g炒陈皮6g炙升麻6g炙甘草3g上方药服后痛势即缓,以后于发作或未发作之时均用此方药,病甚时加天麻10g或藁本10g;欲呕则加生姜10g、半夏10g。服后病员精神转佳,睡眠安卧,感冒少患,头痛仅间有发作。
按语:《经》云:“痛者不通。”不通者或因气滞,或因血瘀,或因寒凝。而气滞又有气郁、气虚之分;血瘀有血寒、血热之异;寒凝有阳气不足与外感侵袭之不同;另外,营卫不和所致之痛证亦多见。故逢痛证须辨清寒热虚实,不可一概以“通”论治。例一为胃脘痛,本“中有病旁取之”的法则,以疏肝和胃、调理升降,使气机舒畅,另外注意到患者阳虚之本,故加入附片之辛热,则中阳得温、痛证自消。例二之胸痛初以瓜蒌薤白剂宽胸理气而不效,后根据脉症进一步辨为中阳不足,清阳不布,气虚而滞所致,以人参汤法治愈,可见痛证亦有补法。此二例均用柴胡、吴茱萸、黄连,此3味为临床习用以治胸、脘、腹气机不畅,痞满疼痛的配对药物,其效甚佳。例三之腹痛本开阖枢的经旨,以阖厥阴之经气治之,用芍药甘草汤法和营止痛,而胎元亦不受伤。例四之头痛以前仅以养血、镇摄为治,忽视了气虚清阳不升的病机,故改用补中益气法升发清阳,则血亦随之上荣,更加养血、活血、通督之品,而证乃获愈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