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渴、阴虚、小便频、阳虚、
【医家】汪履秋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消渴、阴虚、小便频、阳虚、脾虚、燥热、脉沉细无力、燥、肾气亏虚、脾胃虚弱、命门火衰、消谷善饥、神疲乏力、阴损及阳、肾阳不足、小便频数、口渴欲饮、腰膝酸软、面色黧黑、舌质淡、苔白滑、糖尿病、血糖高、润肺、气短、便溏、胃火、温燥、口干、乏力、水气、
【内容】
姜某,女,52岁。
初诊:1981年12月12日。
主诉及病史:小便频频数年,未予重视,近日体格检查发现血糖增高,空腹血糖高达16.lmmol/L,西医给用降糖灵治疗,每日75mg,血糖降至10.5mmol/L,但临床症状改善不著,小溲依然频数,混浊如膏,同时伴见神疲乏力、形寒怕冷、腰膝酸软。
诊查:面色黧黑,舌质淡,苔白滑,脉沉细无力。
辨证:肾气亏虚,阳不化气,水不蒸腾。
治疗:温补肾阳,引火归原。八味肾气丸加减。
处方:熟附子5g肉桂心3g怀山药15g生熟地黄各15g泽泻20g云茯苓12g仙灵脾10g菟丝子10g补骨脂10g五味子5g炙僵蚕10g
二诊:12月26日。药进14剂,小便频数有所减轻,稍有口干,脉象较前有力,肾阳似有来复之渐,治守原意。原方熟附子减为3g,肉桂心减为1.5g,另加山萸肉10g,以期阴中求阳,同时可监制它药温燥之性。
三诊:1982年1月23日。上药又进服二十余剂,小便基本正常,余症亦明显减轻。复查空腹血糖7.lmmol/L,尿糖阴性。后改用丸剂续服年余,病情一直稳定。
按语:消渴病主要与西医学中的糖尿病相类似,基本病理变化以阴虚为本、燥热为标,治疗以养阴增液、润燥清热为大法。养阴增液以滋养肺肾为主,润燥清热主要是润肺清胃。故例一案以麦冬、玄参、生地黄等滋阴增液治其本,以石膏、黄连、知母、天花粉、芦根、地骨皮等清肺泻胃治其标。胃火减轻,诸症好转,去石膏、黄连等寒凉之品,加玉竹、枸杞子等加强滋阴养液。另外,参以验方降糖,药如地锦草、苦参、青黛、泽泻等,据药理与临床观察,这类药物均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。脾主运化,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,若脾胃虚弱,脾气不能散精上输于肺,肺津无以输布,亦可致口渴欲饮;而水谷精微下输膀胱,又可引起小便频多而味甘;同时,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可致燥热内盛,消杀水谷,而见消谷善饥。就临床所见,本病病程中每见气短、乏力、便溏等脾虚见症。因此,健脾益气也是临床常用治法。故例二病案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,取得满意的疗效。又消渴病以阴虚者为多见,而阳虚者也不乏其例,尤其是肾阳不足、命门火衰,不能蒸腾水气所致。故例三案采用金匮肾气丸为主温补肾阳。当然,消渴阴虚十居八九,阳虚者仅十之一二,并且大多是阴损及阳,须慎用温补法。总之,消渴病机较为复杂,临证必须详加诊察,随证变法,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,始能收效卓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