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、痛、燥、丹毒、恶心呕吐

【医家】柳国斌
【出处】橘井流芳——上海曙光医院经典医案赏析
【关键词】湿、痛、燥、丹毒、恶心呕吐、头痛、高热、湿热、虚、皮肤溃烂、红肿疼痛、淋巴管炎、皮肤红肿、舌红苔黄、湿热化火、湿热下注、不欲食、脉浮数、大便干、热毒、头胀、出血、肠结、呕吐、积、郁、
【内容】
王某,男,53岁,农民。2010年2月13日因“小腿外侧皮肤红肿疼痛3日”就诊。
3日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腿外侧膝以下皮肤大面积发红如涂丹,局部皮肤灼热,痒痛间作,痛为主迅速蔓延,扩大到踝部,伴高热(体温39℃)头痛,恶心呕吐,不欲食,大便干。舌红苔黄腻,脉浮数。
【诊断】中医:丹毒(湿热下注);西医;下肢网状淋巴管炎。

【治则与处方】清热燥湿,凉血解毒。处方:


豨莶草15g,紫花地丁15g,玄参15g,生地黄15g,连翘15g,荆芥30g,黄连3g,防风10g,苦参10g,栀子10g,黄柏10g,牡丹皮10g,银柴胡10g,羚羊角(冲服)2g。7剂。


〈二诊〉服上方7剂后立见显效,高热退,头痛恶心呕吐消失,大便转为正常,且皮损范围无再扩大。

续服上方7剂。
〈三诊〉食欲较前增强,二便正常,局部皮肤灼热及痒痛轻微,皮损中心红色消退,呈棕黄色,有脱屑。前方加减:

豨莶草15g,紫花地丁10g,玄参10g,生地黄15g,连翘10g,荆芥30g,荷叶10g,防风10g,野菊花10g,栀子10g,黄柏10g,牡丹皮10g,银柴胡10g,羚羊角(冲服)2g。7剂。


〈四诊〉一般情况良好,局部皮肤灼热及痒痛甚微,皮损范围逐渐缩小,有大量脱屑。

前方荆芥减为10g,7剂。
【治疗效果】下肢无明显红肿疼痛,症状及皮肤完全恢复正常。追访1年,无复发。
【按语】丹毒是由于腠理空虚,疲劳过度,湿热蕴郁,暴冷暴热,劳温冷热与血相搏,人体与病邪相抗是在皮内肉外,表现局部肤热色赤,如丹色,初见一处,渐渐发展扩大,内证则见呕吐、发、头胀不食,如治疗不得法,皮肤溃烂则渐渐深入,入腑则肠结,皆为危重之候。治疗宜先梅花针沿边缘刺出血,再根据病因辨证施治,用内清血解毒法,自拟清散解毒汤、清腑败毒汤。但不多用苦寒大下之药,防其毒气乘虚入里。本病例是湿热化火丹毒,故用清热燥湿、凉血解毒之法。豨莶草清热解毒利湿;紫地丁、连翘、银柴胡、栀子清热;草河车利小便,使湿热从小便去;大元参、生地、牡丹皮、羚羊角清热凉血,苦参、黄连、黄柏清热燥湿;荆芥、防风搜寻十二经之风,使风息血自平,血热毒势减轻。故复诊减少凉血清热及祛风药的药量,大部分湿去,故减去清热燥湿之品,仅留豨莶草清残湿。以后随症加减,祛除余邪,故获痊愈。

(柳国斌医案,杨晓整理)
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