溃疡、湿、瘙痒、下肢肿、热

【医家】柳国斌
【出处】橘井流芳——上海曙光医院经典医案赏析
【关键词】溃疡、湿、瘙痒、下肢肿、热利、静脉曲张、舌质暗红、湿热下注、湿热壅滞、舌苔薄黄、苔黄腻、面红肿、脉细、脉数、臁疮、炎症、燥、虚、
【内容】
吴某,男,57岁,教师。2010年3月5日“左侧内踝溃疡伴瘙痒2月”就诊。

既往有左下肢静脉曲张病史30余年,反复出现内踝处瘙痒、灼热、红肿,经多处治疗未愈。2月前不慎外伤致溃疡难愈。
体检:左下肢广泛浅静脉怒张,内踝处溃疡大小约2×3cm,创面红肿,肉芽不鲜,挟有少量黄腐,踝部周围有大片棕褐色色素沉着,伴有皮肤鳞屑,趾丫湿糜,舌质暗红,苔黄腻,脉数。
【诊断】中医:臁疮,脚廯(湿热下注);西医;静脉淤血性溃疡。
【治则与处方】清热祛湿,凉血清络。处方一:

茵陈20g,栀子15g,黄芩15g,垂盆草30g,紫草15g,牛蒡子15g,滑石15g,甘草5g。7剂。
处方二:
海桐皮30g,地肤子30g,明矾15g,苦参15g,豨莶草15g,地骨皮15g,花椒15g,白鲜皮15g,黄柏15g。7剂。煎汤外洗。
〈二诊〉患者诉瘙痒明显缓解,溃疡黄腐已去,边缘可见新鲜肉芽生长,趾丫趋于干敛,但下肢肿胀朝轻暮重,易疲劳。舌苔薄黄,脉细。治以清热利湿,益气通脉。处方:


茵陈15g,栀子10g,黄芩10g,垂盆草20g,紫草10g,牛蒡子10g,滑石15g,甘草5g,黄芪15g,炒白术15g。14剂。

【治疗效果】上方化裁后,又服1月余,溃疡收敛愈合,色素沉着减轻,下肢轻松,趾丫干敛。
【按语】本病初诊时以溃疡、局部灼热、红肿为主,处于发病的急性期,辨证以湿热壅滞脉络为主,急则治其标,予以清热祛湿凉血法,趾丫存在真菌感染,与创面互相影响,故予以清热燥湿之外洗方。再诊时,局部炎症得到控制,正清好转,但活动后下肢肿胀、易疲劳的症状为病程日久,正虚已现,但余邪未清,故减清热利湿之剂,加用益气扶正之药,标本兼顾。本病为久站久立导致静脉倒流,故平时应多服用补气升提之药,并坚持功能锻炼,有利于回复肌肉泵的作用,促进静脉回流,改善静脉淤血状态。
(柳国斌医案,刘艳萍整理)
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