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经、食欲不振、精神萎靡、

【医家】贺永清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月经、食欲不振、精神萎靡、畏寒、出血、呃逆、腹泻、难产、头昏、聚、缺铁性贫血、舌苔淡白、面色苍白、脾胃气虚、肌肉消瘦、月经闭止、脉沉细弱、舌质淡红、苔薄白腻、头发稀疏、舌质红、苔薄白、脉细数、脉细弱、舌质淡、五脏、压痛、血虚、虚损、肝大、昏倒、心悸、积聚、积滞、筋弛、脾大、消积、脉虚、产后、心慌、
【内容】
李某,女,29岁。
初诊:1977年3月12日。
主诉及病史:头昏、心悸、毛发脱落1年多,加重1月。1975年冬,因双胎难产,出血过多,当即昏倒,急送当地医院急救脱险。继而出现头昏,畏寒,精神萎靡,心慌心跳、食欲不振,间歇性腹泻,以致性欲丧失,毛发脱落,月经闭止。先后在当地和外地医院就医不效,邀余诊治。
诊查:T 36.5℃。呼吸均匀,P 68次/分,血压12/8kPa。精神萎靡,面色苍白,头发稀疏,干枯无泽,眉毛稀少,阴毛、腋毛脱落。四肢、腹背肌肉松弛。乳房、会阴萎缩,脂肪垫消失。心尖区可闻及Ⅱ级吹风样杂音,两肺(-)。舟状腹、无包块、肝大右侧锁骨中线肋缘下1cm,剑突下3cm,边锐质软,有压痛。脾大左肋缘下3cm。妇科检查:外阴已产型,无阴毛,y道通畅,宫颈小,宫体约2cm。后位,可活动。肝功能检查:TTT 10μ/L,GPT 125μ/L。血象:RBC 2×10ˉ12/L,Hh 40g/L,WBC 8.6×10ˉ9/L,NO.6,L 0.4,13PC 60×10ˉ9/L。骨髓检查:缺铁性贫血。舌质淡白,脉细数。
辨证:心脾肝肾,气、血、阴、阳,俱损之证。
治法:补心脾、益气血,养肝肾。
处方:归脾汤化裁。黄芪30g归身9g党参15g白术9g茯苓12g陈皮9g熟地15g白芍9g川芎3g枣仁30g远志3g炙甘草6g水煎服,每日1剂,连服4剂。并输新鲜全血300ml,给氢化可的松、丙酸睾丸酮和支持治疗。3月17日,病情明显减轻,脱离危象,能进饮食。腹泻。舌苔淡白,脉沉细弱。原方又进16剂。4月5日,毛发渐生,皮下脂肪积聚,畏寒消失,能下床活动。唯近日食欲不振、呃逆,咽中梗阻不顺,舌质淡红,苔薄白腻,脉细弱。乃脾胃不足,积滞于中,胃失和降。治宜和胃降逆,健脾消积。
处方:半夏12g厚朴9g苏梗12g茯苓12g陈皮12g党参15g竹茹9g焦楂30g炒麦芽12g生姜2片甘草3g进5剂4月28日,呃逆除,食欲增,咽中无异常感觉。舌质红、苔薄白,脉象沉弱。改进4月15口方加减。用去氧己烯雌酚、黄体酮进行人工月经。共住院101天,面色转华,眉毛、阴毛大部分长出、腋毛稀少,爪甲有光泽,性欲恢复。月经于住院98天来潮,量少色紫。心肺(-)。血压13/9kPa,内诊检查:宫体中位约6cm。血象:Hb 64.9g/L,RBC 3.2×10ˉ12/L,PLT 108×10 9/L,肝功能检查:GPT 100μ/L,TTT 10μ/L。一年后检查,肝功能正常,已能参加轻体力劳动,性欲正常,唯月经仍有错后。
按语:本病由于产后大出血等原因导致垂体功能减退,以致引起性腺、甲状腺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症状。一般认为采取各有关补偿激素疗法,疗效不佳,疗程冗长,易有抗激素形成。对性功能恢复,月经正常化均不理想。综观诸症,属祖国医学“虚损”范畴,追溯发病原因:乃有形之有血,因难产而损,“一损损于皮毛,皮聚而毛落;二损损于血脉,血虚脉少不能荣养五脏六腑;三损损于肌肉,肌肉消瘦,饮食不为肌肤;四损损于筋,筋缓不能收持;五损损于骨,骨萎不能起床”(《难经》十四难)。临床虽表现皮聚毛落,血脉虚少,肌肉瘦弱,筋弛,骨萎,涉及心脾等症,但关键乃脾胃气虚,化源不足,故健脾胃,生气血,气血双补,则诸症去矣,故以归脾汤化裁。方以四君子汤(党参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)健脾益气,当归补血汤(黄芪、当归)补气生血,更用枣仁、远志养血安神,木香醒脾行气、阿胶、女贞子、五味子等峻补其血,调理冲任,结合补偿激素疗法,取得一定疗效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