烦渴、腹胀、消渴、糖尿病、
【医家】曲衍海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烦渴、腹胀、消渴、糖尿病、尿崩、胃胀、流注、痛、大便干燥、烦渴多饮、精神萎靡、口干烦渴、口舌干燥、全身浮肿、小便不畅、苔薄黄腻、胃脘胀满、余热未清、小便频数、脉沉滑、舌质淡、欲饮、多饮、恶寒、烦热、尿急、口干、下午、不解、神昏、胀痛、渴饮、虚、
【内容】
姚某,女,60岁,已婚。
初诊:1982年9月25。
主诉及病史:烦渴多饮30余年。初时常自觉口舌干燥无津,心口烦热,急欲饮冷水,量多而渴不解,饮后胃脘胀满,继而多尿。其后病情逐年加重,日饮水量约5L余,否则烦渴难忍,恶寒,腹部胀痛,尿急数,痛而不畅,伴头皮发麻,神昏肢倦,软弱无力,必倍量饮水方可。近年来,日饮水量增至10L余,每日早8时许开始烦渴,顿饮4.5~5L,直至腹胀,待慢慢小便后方休,早饭亦废。下午5时许烦渴复作,需顿饮水3.5~4L,不能进食,至晚9时许再饮水3.5~4L,夜间小便频数,腹胀,睡眠只1~2h,噩梦纷纭,大便干燥,2~3日一解。曾去多处医院检查,原因未明,排除“糖尿病”及“尿崩症”,服中西药治疗未效。
诊查:患者精神萎靡,面色?白,全身浮肿,面部尤甚,腹部膨隆,小腹发凉,肌肤不热。舌质淡,苔薄黄腻,脉沉滑无力,右尺左关有力。出入量测定:日饮水量12L,排尿量8L,血、尿RT、尿比重、电解质等及肾图、肾超声波检查均正常。
辨证:三焦气化不行。
诊断:消渴。
治疗:此证属三焦本经自病,遵“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”之旨,应取三焦之原——阳池,以激发三焦之气化功能。按中医气血子午流注理论,定于9月26壬子日午时,取气纳三焦“阳池”所过之时针刺治疗。时至26日11时30分,患者因限量饮水,以致烦渴难忍,全身瘫软,窘迫不堪。即予先刺双后溪穴,再刺双阳池穴,最后刺双京骨穴。行针30分钟后,患者自述口中泛出津液(30年来从未有过此感觉),触其小腹转温,12时起针后,患者诸症消失,不觉烦渴,多年瘤疾竟获速效。
二诊:9月27癸丑日,患者未见烦渴,早晨不再饮水,但仍不思纳食,腹胀如前,按之觉痛。午饭后3时,按灵龟八法取双照海穴,并加双足三里穴以消胃胀。针刺10分钟后胃胀消失,无有烦渴。
三诊:10月26日,患者自述口中津液始终如常,未有烦渴感觉出现,除吃饭时少量饮水外,不想多饮,纳食如常,为口中微苦,乃中焦余热未清所致。仍按当日壬戌午时子午流注针法刺前三穴,巩固疗效。
按语:首先,本例消渴证乃三焦气化不行所致,上焦不雾则口干烦渴,中焦不沤则腹胀,下焦不渎则小便不畅也。阳池穴乃三焦经之原穴,本经自病,理当取其“原”,且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也有阳池穴治疗“消渴口干”的记载。可见中医三焦理论虽简而义繁,确有其临床指导价值。二是针刺阳池穴治疗此证并非偶然,笔者1973年夏也曾针刺双阳池穴治愈此证一例,发作时顿饮水量3~4L,经多处医院检查否认糖尿病及尿崩症。可见中医所谓消渴主要指消水渴饮,不单与西医糖尿病等相对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