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肠、痢、里急后重、寒热、

【医家】李振华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结肠、痢、里急后重、寒热、水肿、脓血、腹痛腹泻、倦怠怯冷、脉弦细、苔薄白、舌红、溃疡、出血、虚、痛、脾气不足、传导失司、面色少华、脾阳虚衰、正虚邪恋、饮食不慎、饮食不节、时作时止、下痢脓血、脾胃虚弱、结肠炎、腹隐痛、腹坠痛、寒热结、面色红、休息痢、舌淡红、左脉弦、无热、胃虚、炎症、苔白、腹胀、糜烂、肠鸣、腹痛、积、
【内容】
孙某,男,24岁。
初诊:1982年3月2日。
主诉及病史:3年前因饮食不洁及受凉引起腹痛腹泻,下痢脓血,曾多次以中西药物治疗,虽稍有好转,但每当着凉或饮食不慎即反复发作。经市中医医院乙状结肠镜检查,距肛门25cm以下结肠粘膜弥漫性无血水肿,25~23cm处粘膜不光滑,19cm、11cm处有散在出血点,10cm处有多个表浅溃疡。病理:结肠粘膜充血水肿,粘膜上皮有糜烂,炎性细胞弥漫浸润,提示慢性炎症表现,于1982年3月2日收住院。
诊查:现腹痛腹泻,多则10余次,少则五六次,脓血便,左少腹坠痛,里急后重,腹胀甚,肠鸣,食欲尚可,夜寐亦安,倦怠怯冷,面色?白,舌红苔白,左脉弦略滑,右弦缓无力。查大便常
规:脓球少许,红细胞较多,大便培养(一),其他化验均未见异常。
辨证:证属脾胃虚弱,寒热互结,阻滞肠道。
治法:议以益气健脾,厚肠止痢法,四君子汤加味。
处方:党参15g 白术20g 云茯苓20g 粉甘草6g 黄连3g(冲) 木香10g 马齿苋30g 炒榔片10g 山药30g 杭芍20g 地榆炭30g 槐花炭30g另用结肠炎散1号6g,三白儿合剂3g,加温水80ml,保留灌肠,每晚1次。
二诊:服上方药及中药灌肠10天,症状明显减轻,大便每日3~4次,为软便,伴少量脓血,左下腹仍隐坠痛,腹部喜暖,舌红,苔薄白,脉弦细略滑。查大便常规:黄粘便,脓球1~2,红细胞5~6。效不更方,原方继进。
三诊:守方继服药半月,诸症悉减,大便减至每日2次,软便,左侧少腹隐痛,胀坠感大见好转,无里急后重,面色仍欠红润,舌淡红,苔薄白,脉弦细。热象已除,脾气不足较显。故于原方去马齿苋、黄连,加黄芪20g、升麻5g以升举脾阳。1周后,大便每日1次,为软便,腹痛坠胀等症消失。大便常规:黄软便,无脓球及红细胞。复查乙状结肠镜,距肛门25cm至8cm处充血水肿已明显好转,7 cm至5cm处有4~5个小溃疡面及出血点。出院后间断灌肠2个月余,大便每日1次,为成形便,无任何不适,面色红润,体爽有力,遂停服中药及灌肠,恢复正常工作。2年后随访,患者一切正常。
按语:患者病痢已3年余,虽经多方医治,迄未治愈。观前医之方,或用通因通用法,或用清热解毒法,或用收敛补益法,法虽众而效皆寡,以致缠绵不愈。《赤水玄珠》论此病曰:“休息痢者,愈而又复,时作时止,积年累月,不能断根,此因始得之时不曾推下,或用涩药太早,邪不尽去,留连于肠胃之间而作者;或痢后肠胃虚弱,复为饮食所伤而作者。”此例系由于饮食不节复感寒邪而发,而治疗中寒温补泄诸法杂投,迄未中的。盖病痢日久,必伤脾胃,正虚邪恋,寒热夹杂,致使肠道传导失司,而便脓血长期不愈;寒热结滞肠间则腹作坠痛,里急后重;脾阳虚衰而现倦怠怯冷,面色少华。正虽虚而脉仍弦滑,可知为虚实寒热夹杂之象。故一诊以益气健脾以扶其正,辅以清热凉血、理气和营以祛其邪。药后中病,症亦随减。三诊时已无热象,遂去苦寒之药,以免损伤脾气,加入黄芪、升麻以助益气健脾升举脾阳之力。守方加减治疗5周,竟获痊愈。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