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、胃脘痛、痰浊、湿、嗳气
【医家】王文济
【出处】王文济王文济杂病论治经验集
【关键词】痛、胃脘痛、痰浊、湿、嗳气、嘈杂、肝气犯胃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、脉弦滑、十二指肠溃疡、上消化道出血、口腻、壅滞、溃疡、燥、痰、郁、舌苔厚腻、寒邪客胃、慢性胃炎、脾胃虚寒、肝胃郁热、肝气上逆、大便溏薄、不思饮食、胃酸过多、饮食停滞、饮食不节、胃阴亏虚、舌苔薄白、瘀血停滞、舌苔薄腻、胃脘隐痛、脘腹胀满、胃溃疡、脉弦、胃癌、痞痛、便秘、气滞、润肠、炎症、食积、腹胀、腹疼、湿阻、晨甚、胃痛、瘀、聚、积、
【内容】
金某,男,37岁。
初诊 1997年8月7日
患者脘腹胀满疼痛,伴有嗳气,泛恶,嘈杂,口腻,不思饮食,倦苔无力,大便溏薄不畅,舌苔厚腻,脉弦滑。曾在本院作胃镜示:①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。②胃窦、胃体及贲门口炎。病理报告:胃黏膜轻中度慢性炎症。证属胃脘痛之脾胃湿阻型。治以健脾化湿,调胃和中。方用调胃和中汤(王氏验方)。
宋半夏6g 盐陈皮6 g 杭白芍15g 煅瓦楞15g 煅海螵蛸30g
海蛤壳15g 制川朴6 g 焦枳壳6g 制茅术20 g 制香附15g
炒延胡索15g 赤茯苓15g 绿萼梅3g
7剂。
二诊 8月14日
服上方后口腻即化,泛恶亦除,唯嘈杂殊甚,凌晨甚则胃脘隐痛。腹胀嗳气,纳谷不香,大便欠畅,舌苔薄腻,脉弦滑。药既奏效,莫更他章,再从前法治之。
处方同前,加煅牡蛎30g、生薏苡仁30g、煅鸡蛋壳30g、煅瓦楞30g、海蛤壳30g。7剂。
三诊 8月21日
药后嘈杂渐安,胃痛亦减,纳谷渐香,大便欠畅,舌苔薄白,脉弦。嘱忌食甜酸苦辣等刺激性食物,饮食周全,再从前议。
处方同前。7剂。
患者按此法连服中药2月,诸症方安。
【按】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症,病因复杂,病程迁延。现代医学中急、慢性胃炎,消化性溃疡,胃癌,上消化道出血,胃部手术后并发症等均有此症状。中医将胃脘痛分为寒邪客胃、饮食停滞、肝气犯胃、肝胃郁热、瘀血停滞、胃阴亏虚、脾胃虚寒等多种类型,其中临床以肝气犯胃型较多见。明代虞摶著《医学正传》云:“胃脘当心而通……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,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。”故王文济认为痰浊中阻在胃脘痛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。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胃腹疼痛,其证虽一,其候各不相同,究其根本,总由气滞郁结、气机不畅,坤土失用、化生受阻、中焦壅滞成瘀,不通则痛所致。明代云间秦昌遇著《症因脉治》亦云:“胃脘痛之因,饮食不节,伤其胃口,太阴升降之会凝结壅闭。”故王文济认为太阴升降失常乃胃脘痛之重要发病机制。胃失和降,痰浊中阻,肝气上逆,胃气壅滞,则上见嗳气、呕恶;浊阴盘踞,则中见痞痛;腑气不行,则下见便秘。现代医学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成因中这样认为:壁细胞总体的增大,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增加,是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基础,胃黏膜屏障的破坏,胃幽门运动功能的减弱,十二指肠液的返流,乃是胃溃疡形成的条件。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,胃酸过多即为痰浊中阻,而胃运动功能的减弱即为坤土失用,太阴升降失常。如此说来,中西医学在胃脘痛的病因病机方面岂非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中医学治疗胃脘痛有丰富的经验,调胃和中汤系王文济60年临床经验积累,由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二陈汤化裁而来,除甘草之甘补,生姜、乌梅之辛酸。方中取宋制半夏为主药,其性辛温而燥,最善燥湿而化痰浊,且能和胃降逆而止呕,辅以青盐陈皮舒胃顺气止呕,使气顺而痰浊降,气化而痰浊亦化。茯苓健脾渗湿,脾湿无所聚,则痰浊无由生,是兼顾其本之法,又以白芍敛阴止痛,延胡索活血理气止痛,生竹茹清热止呕,煅瓦楞、煅海螵蛸、煅鸡蛋壳、海蛤粉和胃止酸,生薏苡仁健脾渗湿,厚朴花理气宽中,绿萼梅疏肝和胃,煅核桃仁、黑芝麻既能润肠通便,又有保护胃黏膜的功能。诸药配合有和胃止酸,理气止痛之功。清代高世拭著《医学真传》云:“通者不痛,理也,但通之法各有不同,调气以和血,调血以和气,通也,上逆者使之下行,中结者使之旁达,亦通也”。王文济调胃和中汤从宏观入手,遵循“通者不痛”的古训,不拘泥于一病一证,灵活运用理气化痰、和胃止痛等下行旁达之“通法”,故能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疗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