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郁、虚、胃病、郁、纳呆、
【医家】陈景河
【出处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
【关键词】肝郁、虚、胃病、郁、纳呆、乏力、心悸气短、胃脘胀痛、太息、胸胁胃脘疼痛、燥、失眠多梦、脾胃虚弱、慢性胃炎、运化失常、肝气郁滞、舌苔白浊、脘腹胀痛、舌苔薄白、胃脘痛、胁胀痛、满闷、脉微、腹胀、多梦、呃逆、脉弦、气短、气逆、病后、失眠、胁胀、心悸、血瘀、压痛、抑郁、舌紫、瘀、
【内容】
吴某,男,45岁。
初诊:1991年8月16日。
主诉及病史:胁及胃脘胀痛、纳呆5年。近两年并发心悸气短、乏力、失眠多梦,且逐渐加重。既往迭进养心安神、健脾和胃药物,症状毫无改善。经友人介绍,邀予诊治。
诊查:表情抑郁,时作太息。上腹部略膨满,无包块,稍有压痛。心肺正常,肝脾未触及。舌苔白浊,舌质色略紫,舌下静脉郁努。经某医院胃镜检查,提示慢性胃炎。
辨证:该患者素有怒郁,致肝失条达,横伐脾胃,脾胃受损,运化失常,不但气满胁腹胀,纳呆不已,而且匮乏气血生化之源,诱发心悸、气短、乏力、失眠、多梦,诸虚证见矣。木邪本为实证,由肝气郁滞,久而失治,导致实中夹虚。
治法:疏肝和胃,补虚解郁。
处方:柴胡25g白芍50g香附10g香橼20g甘草10g砂仁10g神曲20g莱菔子30g丹参30g党参20g当归15g水煎服,1日2次,投6剂。
二诊:1991年8月21日。服药后胃脘痛减轻,食欲增进。仍按前方投药6剂。
三诊、四诊:守前方,投药12剂。
五诊:9月11日。胃脘胁胀痛大减,睡眠转佳。表情愉快,精神旺盛。舌紫色减退,舌下静脉郁努消退大半,脉象弦缓。肝郁已解而血瘀未散、虚弱未复。仍遵前方,重在补虚。
处方:柴胡15g白芍40g香附10g香橼20g甘草10g砂仁5g神曲15g党参25g黄芪15g当归15g夜交藤35g丹参15g水煎服,1日2次,投药6剂。
六诊:9月18日。诸症悉除,惟身乏力,时心悸气短。精神良好。舌苔薄白,舌下静脉微现郁努,脉弦无力。据脉象弦而无力、身体乏力、偶有心悸气短之症,纯系病后脾胃虚弱。经
云:“损其脾胃,调其饮食,适其寒温”则已。故仍应进补药,以补虚健脾和胃为主,稍佐疏解气机。健脾和胃、疏解气机。
处方:党参30g黄芪25g白术15g当归15g白芍35g柴胡15g山药20g神曲20g川芎15g水煎服,1日2次,投药6剂。
按语:所谓肝郁性胃病(自拟病名)是胃病之由肝郁所致者。如仲师云: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”。脾不受制,何病之有?今由肝郁日久,乘胜伐脾,脾胃受制而发病,其临床表现既有肝郁之证,又患胃疾。余所谓肝郁性胃病之肝郁,必须是由情志不遂导致肝郁者,后影响脾胃而发病,方可定为肝郁性胃病。该病临床比较多见,约占胃病的50%。男女比例1:3。其主症为两胁胀,胸满闷,善太息,以致胃脘胀痛、纳呆、时呃逆,脉多见弦缓、弦细或弦滑等。为此余拟治该病之主方为:柴胡、白芍、香附、香橼、甘草、莱菔子、神曲、砂仁、青皮等。据病情随症加减变通,治近百余例,鲜有不效者。方中柴胡苦寒平肝之刚燥,可条达肝气;白芍、甘草酸甘化阴以养肝体。并收敛肝胆横越之气;香附、香橼气香善串,微苦能降,微甘能和,故能解木土之郁,祛胀而消满,理气而和中;并取香橼与砂仁的微辛和解苦寒之气,不卑不亢共奏平肝和胃之效;佐青皮疏通肝胆气逆,治胸胁胃脘疼痛;神曲、莱菔子用于胃纳呆滞、中焦气满、脘腹胀痛之疾。诸药合用,理气解郁,健胃和中,由肝郁所致之胃病可迅速得平。肝为刚脏,其性燥,辛温药当慎用之。本方中之辛温药与苦寒药同用,取其性归和平。在用药上根据病情的不同、病程的长短而灵活加减。案中所举之病例,系实中夹虚证,为久患肝郁性胃病之重证,故用舒肝和胃法,加补虚化瘀之药,得告痊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