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痛、腹胀、痛、口干渴、胸

【医家】王琛
【出处】橘井流芳——上海曙光医院经典医案赏析
【关键词】腹痛、腹胀、痛、口干渴、胸痛、抽搐、痰、苔薄黄而干、寒热错杂、舌质红、厥阴病、上热下寒、脉沉细、神清、发热、淋、肝气郁结、脉沉细滑、心腹胀痛、湿啰音、口干、伤寒、结胸、下气、消渴、风火、胆火、纳可、郁、虚、
【内容】
路某,女,45岁,职员。2008年10月20日因“腹痛腹胀1年余,加重2日”就诊。
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,冬春交替之际易复发,曾多次在我院住院,与地塞米松激素治疗,当时效果尚可,但过段时间又复发。2日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又出现腹痛,腹胀大如鼓,伴有下肢抽搐,上肢发热,喜喝热饮,饮凉不适,下肢发凉,感觉有气从少腹往上冲的感觉,口干渴,饮食可,二便调。
体检:神清,气平,两肺呼吸音清,未及干湿啰音。心率90次/分钟,律齐,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。腹痛,腹胀大如鼓,伴有下肢抽搐。舌质红,苔薄黄而干,脉沉细。

【诊断】中医:腹痛(厥阴病);西医:脊髓压迫症。
【治则与处方】清上温下,缓急止痛。处方为乌梅丸合芍药甘草汤加减:

乌梅30g,细辛6g,桂枝12g,黄连12g,黄柏12g,当归15g,潞党参15g,花椒12g,干姜10g,熟附片12g,芍药15g,炙甘草5g。5剂。
〈二诊〉患者腹痛,腹胀好转,腹部缩小三分之一,口干好转,胸部觉痛,胃纳可,夜寐可,下肢抽搐好转,二便可。体检:神清,气平,心肺无殊,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。舌质红,苔薄黄而干,脉沉细滑。证属厥阴寒热错杂合并结胸,仍宗前法治以清上温下,缓急止痛,清热化痰。
上方加半夏15g、瓜蒌30g。7剂。
【治疗效果】患者腹痛,腹胀大如鼓基本消失,下肢无抽搐,口干渴明显好转,无胸痛。

【按语】东汉张仲景首创六经辨证,此种辨证方法是对疾病一般规律的总结,但凡疾病皆可归入其中。本则病案患者“口干渴,自觉有气从少腹往上冲感,胸痛,腹痛,腹胀大如鼓”的症状与厥阴病提纲“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”极为吻合,是名副其实的厥阴病。厥阴肝为风木之藏,内寄相火,寓阴尽阳生之机,喜条达而主疏泄,病入厥阴则木郁化火,风火相煽,上灼心胸胃脘,故见口干渴,自觉有气从少腹往上冲感,胸痛;厥阴肝气旺盛,则合少阳胆火侵凌阳明中土,致中土虚而失升清降浊之职,浊气上逆则生瞋胀,即《黄帝内经》所谓“厥阴气至为瞋胀”、“浊气在上,则生瞋胀”,故可见患者腹胀大如鼓;肝气郁结,气机不通,不通则痛,则见腹痛。上肢发热,下肢发凉,亦是上热下寒之侯。证属厥阴寒热错杂,上热下寒,舌质红,苔薄黄而干,脉沉细均属寒热错杂之象。方中重用乌梅,取其至酸之味,至柔之性,入肝经以敛肝泻肝(肝以散为补,以敛为泻),《神农本草经》亦谓其能“下气”,《肘后方》谓其可救治“心腹胀痛”。配人参培土以御木侮;当归养血而滋肝体,以固厥阴之本。黄连、黄柏清上热;细辛、蜀椒、干姜、附子、桂枝温下寒。另加芍药、甘草酸甘化阴以缓急止痛。
二诊时患者诸症好转,唯添胸痛一症,此为合并小陷胸证,《伤寒论》:“小陷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则痛……小陷胸汤主之。”故合用小陷胸汤,半夏化痰散结,瓜蒌清热涤痰开结。全方敛肝,清胆,和脾胃,佐以缓急止痛,化痰散结,患者服用至今未复发。

(王琛医案,蒲冠军整理)


内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