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、腮腺炎、发热、痄腮、咀

【医家】王登旗
【出处】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
【关键词】痛、腮腺炎、发热、痄腮、咀嚼困难、压痛明显、咽部充血、苔薄黄、脉数、出血、足阳明经、发热恶寒、风热疫毒、舌质红、恶心、肿胀、肿痛、头痛、欲饮、壅滞、外感、下午、呕吐、郁、
【内容】
痄腮(腮腺炎)
曾××,男,3岁。1989年8月2日初诊。
主诉(代诉)左腮部肿痛8天。
病史患孩发热已8天多,恶心头痛,呕吐,不欲饮食,左腮部及耳下脓肿,压痛明显,局部发红,体温偏高,曾到广西区人民医院诊治,诊断为扁桃腺炎。服中药、注射青霉素7天,病证未减,且右侧腮部亦有肿胀,至今发热未退,体温在39℃以上。最后请该院儿科主任会诊,诊断为急性腮腺炎。建议停注青霉素,另开西药(未服)。当天晚上来住处要求针灸治疗。
查体发育及营养中等,双侧腮腺部肿大,左侧较右侧为大,局部发红,咽部充血。压痛明显,咀嚼困难,发热,体温:39.6℃,舌质红,苔薄黄,脉数。
诊断痄腮(腮腺炎)。
治疗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。
取穴:大椎、曲池、合谷、足三里。
配穴:少商、商阳、角孙、下关、翳风。
操作:大推、曲池、合谷、足三里用毫针强刺激手法,不留针;然后在少商、商阳、用三棱针点刺出血。用壮医药线点灸角孙、下关、翳风等穴。
第二天诊,其母代诉:昨晚针灸后,腮肿大减。今天下午热退,两腮腺肿明显消失。1周后随访,患孩于8月3日晚针灸后诸症消失,一直未复发,共2次治愈。
按语痄腮是一种急性传染病。由于外感风热疫毒之邪,壅阻少阳经脉,郁而不散,结于腮颊部,络脉壅滞,气血运行不畅,故耳下腮颊部一侧或两侧漫肿,坚硬作痛。病邪在表,则有发热恶寒,咽部充血,苔薄黄,脉数之症。腮颔乃少阳经脉所过之处,邪蕴少阳经络,故腮肿疼痛,咀嚼困难。
治以疏风解表,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为法。取督脉、手足阳明经穴为主,针刺采用泻法。实践证明,针灸治疗本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。他还应用此法共治疗5例,均取得满意疗效。
大椎穴为督脉经穴,主一身之阳气,此穴又是诸阳之会,故有宣阳解表退热,振奋全身阳气的作用;合谷、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、合穴,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,二穴具有疏风解表,消退热邪的作用。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、土穴,有强壮益气之效,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,促进气血运行和机能恢复。少商、商阳为手太阴肺级及手阳大肠经的井穴,按《灵枢·顺气一日分为四时》篇说:“病在脏者,取之井”之理,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~2滴,有解表散邪,清热解痛,宣肺利咽、消肿作用。用壮医药线点灸角孙、下关、翳风等穴,更可加强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的作用。
内容推荐